11月30日,我讲授了《司马光》一课。《司马光》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为:1.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2.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根据文言文的文本特点和单元要素以及课后练习题,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初步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复述故事,感受司马光的勇敢和聪明。
这节课是仿姜雅丽老师的课。我前后上了四次?这节课很有设计性。前两次上课,感觉不顺利。
总结问题有以下几项:
1.课有些绕,本身课也不是很熟,环节的设计过于琐碎,一不小心就容易把某个环节忘记。
2.文言文的重点是要多读,但课堂教学中读的不够多,读的都比较零碎,虽然最后教学目标也完成了,但留给学生读的时间的确不多。
3.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较少,感觉一直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走,没有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
4.仿名师的课,名师的课逻辑性、设计性比较强,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但并不能一味地模仿,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把他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发现以上几点后,在周二下午的公开课之前,我迅速做出了调整。把重点放在背诵文言文、理解课文大意,引导学生复述故事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如教研室王老师所说,课的亮点是很多,但是不能为了亮点而讲。读的环节要多引导,为孩子创设情境。问题太多,太碎。
我调整了课堂,把不重要的设计去掉,明确教学环节的主次,对于课件的顺序进行了部分调整。再次讲起来感觉顺畅了许多,也不用再为了背教学流程而头疼,因为环节更加简单,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孩子们。
周二下午我第四次讲授了这节课,整节课的流程还算流畅,但讲下来以后结合专家老师们的评课,我也感觉到了课堂中的一些不足。比如:授课要有激情、语言不够严谨、有重复和碎问碎答、评价不够精准等问题。
通过这次讲课,深深感受到,名师的课虽好,但自己一定要多讲,及时发现问题,不能照搬硬套。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多听前辈的意见,但自己也要有主见,明白自己的教学目标,明确哪些环节是为了哪个教学目标。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一节课才能在磨练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