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周末一段微信语音,我今天差点和同事打起来了......”
一点开聊天界面,好友菲菲就给我发来一条文字信息,趁着休息的空挡,我赶忙给菲菲打了个电话询问她怎么样了。
“既然是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打字说明,就为了方便自己几十秒?”
听着菲菲的抱怨,安慰她的同时我大致了解了具体情况,在这件事上,不论菲菲是否是我的好友,我都能会站在她一边,因为有时候我真的希望对方,别给我微信发语音!
为什么?
因为发语音的人,真的有为聊天的对方考虑吗?方便了自己的同时,是否方便了他人?
1.发语音方便,收听不方便
两人争论的原因就是,周末值班的同事给菲菲一共发了几段语音,商场的嘈杂,让没带耳机的菲菲根本听不清楚对方说的重点。
在菲菲只能寻找比较安静的地方,同时回复同事将要事用文字发过来,结果那位同事直接回复了一段4秒语音,转换文字是:你听语音就行了啊。气急的菲菲找到了安静的地方,听了那几段语音,最后还是直接打电话和那位同事确定关键部分。
相比发语音人的方便快捷,收听人运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时,环境具有很大的约束性。
例如开会时,休息间等的场景下,我们可以稍微一心二用的快速浏览文字,即刻做出反应,而唐突地收听、发送语音,则完全缺失了对旁人的尊重。
2.节约了你的时间,浪费了别人时间
有时候,语音消息的交流不同于电话沟通的及时性。对于发语音的人来说,成本相对较低,说话速度总是要快于一个个打字,所以发件人很容易在关键信息之外还夹杂着不少无用信息。而接受语音的人,不到听完最后一秒,都不算完成信息的接受。
如果接受消息的人不是特别熟悉发语音的人的说话方式,那么整段语音听下来宛如做了一场听力测试,费时又费力。
曾有一个实验,相同100个文字,让人看完只需要9秒,听完却需要22秒,还不计算平常大家口语习惯中会出现的停顿或者“嗯”“呃”等语气词占用的时间。
相比个体间,语音聊天会花费掉我们部分时间,更恐怖的是微信群聊中,我们得额外投入更多的时间在语音聊天上。想想当你离开群聊一会儿,回来后想知道大家刚才聊的什么,你就得挨个点开听一遍才行,那感觉真是“呵呵”了。
或许有人质问“你不会语音转文字查看吗”,那么我们在一条条语音转换的过程中,不是又增加了彼此沟通的时间吗?
况且,因为说话人的吐字清晰度,系统可不是100%完全识别转换出来,去理解一段语句不通、表意不明的转换文字,同样又得多花费了接收者的时间!
3.简化了你的程序,复杂了对方步骤
不难发现生活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即使是平时非常习惯语音聊天的管理者,在某些重要事件需要在社交软件中发布时,都不会选择语音消息。因为相比文字,语音不方便他人查找和确认重要信息。
想想重要会面地址,如果没听清很容易混淆弄错,而文字可以直接标记进导航程序;布置的每点重要事件,如果没记清,得重新收听一遍;如果内容繁多,语音冗长,我们可能得边听边记录,即使转换了文字,还有可能出现错误的信息。
但是当改换成文字信息后,再复杂的地名、多条的注意事项都一目了然,执行任务过程中也方便我们查找和确认。
所以说,语音聊天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方便我们的交流沟通:在异乡夜深人静时,反复听听家人的语音唠嗑,回想在家的温暖;在孤独受挫时,听听朋友的关怀鼓励,重拾对生活的动力;在工作碰到瓶颈时,听听前辈的教导和提议,找到突破的信心;
但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无限的包容“只利己,不利人”的沟通交流,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网友在随着产品的深用时,对语音消息产生了抗拒,甚至有人提议腾讯“希望增加一个聊天开关,关闭后就不允许对方给我发语音消息!”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探讨了生活中情商的培养,在我看来,微信中为他人着想,适量的少发语音消息,就是一种情商的体现。
所以下次微信与人聊天时,希望我们能为对方多考虑一下,花2秒时间打一句:“方便语音吗?”让对方选择是否接受语音,让他感到礼貌和尊重,这才是语音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