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害怕烦恼
今天中午在房间,心中累积了很多嗔念。当时心陷在烦恼里了,感到苦。
突然生起一个想法:嘿,看看我能从烦恼中学到什么!
于是停止刷手机跟朋友吐槽,躺平。觉知到脑袋发胀。渐渐心平静下来就睡着了。
下午禅修时,我们被邀请在这一坐里接受一切发生,一切都只是自然的发生。
我心中又生起一个决意:我不怕烦恼来啦,烦恼来了我就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因为我以前都是很怕烦恼的,烦恼还没来时就怕它来,呵呵。
这么发愿后,就感到放松了。
我甚至开始盼望:烦恼什么时候来啊?烦恼快来吧!不过这时还是保持觉知,当然不必刻意去造去找烦恼,知道当下心的状态就好,思想时知道在思想,有盼望知道有盼望。
转念一想,烦恼到处都是,还怕以后碰不到么!呵呵。大不了今晚回去我就做最害怕的事(某项工作任务),满满的烦恼,绝佳的观察机会!哈哈
于是接下来觉知都比较持续,心的态度也很恰当,能够认出不时生起的贪或嗔,又没有卷入其中,没有让小烦恼越烧越旺。
晚饭后回到房间,我果然饶有兴致地打开电脑做起那件不爱做的工作,一边尽力保持觉知。结果并没有以前那么痛苦,也没有生起剧烈的烦恼。过程中觉知到会有“我现在看这些资料对这事儿到底有没有用啊”这种念头,稍微有点紧张。以后继续观察。
2. 渴爱(craving)
Craving,译作贪执或渴爱,我觉得“渴爱”一词更符合中文语境。
什么是渴爱?
这是我的杯子,那是你的杯子。这想法背后是渴爱在运作。
“这是你的杯子吗?”“不不,都告诉你了它不是我的!”这也是渴爱。
这杯子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而是我们大家的。也是渴爱。试问,如果狗来舔了一口,你一定会生气:这可是我们人类的杯子!
我住在这个宾馆。这想法背后也是渴爱。甚至都不用说出来,你就坐在这儿站在这儿,背后都有渴爱。
有学员听了心想:“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老师你手边那个杯子当然是你的,要是我把它拿走,你肯定生气。”这么想这么说,正是渴爱,哈哈。
渴爱是一种association,“我”与某个东西联系在一起。渴爱与“我”这个知见并存。“我”的观念代表“我”是独特的,是和他人区分开的。有渴爱就有我慢,我慢包括三种,不管你自负、自卑还是认为自己与他人平等,都是我慢。
生而为人,渴爱根深蒂固。因为有渴爱,我们才会来到这个世间(并且不断回来世间,也就是轮回)。
当渴爱停止的时候,智慧就出现了。
而事实上渴爱无时无刻不在。
所以我们的工作不是企图消除它,而只是认出它。
说到这个我就放心了。既然渴爱无处不在,既然它就是一种自然的发生,那我们就不必费劲巴拉想要消除它(这种想法本身就是烦恼驱动的),要做的是认出它、理解它。贪、嗔、痴这些烦恼也是一样。不必和它们对抗,只要去观察它们,理解它们。
烦恼本是自然的发生,接受,接受,接受。你不接受还能怎的?人们常常宣称“我不能接受某事”,“朋友和某人上床了我不能接受”“女儿找了个老头谈恋爱我接受不了”,其实这样是很可笑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管你接受不接受呢。
啊哈,这么一想,就不为烦恼而烦恼了,心放宽了。尽管德加尼亚禅师、何德伦老师经常强调“烦恼是自然法”,强调要有正确的态度,观察烦恼时别想着要去除烦恼,而实际上我仍然总想去除烦恼,甚至想靠保持觉知来"预防"烦恼,不让它生起,这就是错误的态度,这是嗔心。
谨以写作此文的功德回向给好友和她生病的妈妈,愿她们的苦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