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这几天,你的宇雄哥哥已经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我特别高兴。最近今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老话题,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屡屡通过面试考核,收到了十几家大公司的offer,其中不乏那些大名鼎鼎的公司,真是不简单。你平时可以和他多多交流,起码在职业规划方面一定能够给你提供很好的建议。
你将来能否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我们不由得有些担心。所以,当你每周末都忙着打ERP沙盘游戏的时候,或者忙着写学生会的各种策划的时候,我就在想,做这些事情是否值得,对你将来的就业有没有帮助,会不会影响你的功课?你要理解,做父母的总是在为孩子操心:高三的时候,担心孩子考不上大学,考上了,又担心就业问题,就业之后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总之,天底下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心理。
回想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可真是“天之骄子”,没有什么学费,生活费有国家助学金,家里最多拿个零花钱。更重要的是,不必担心毕业之后的工作问题,完全由国家分配,和今天的各种就业“门槛”相比较,我们就是直通车,这是十分幸运的事情。但是也有不如意之处,既然是分配,种种限制便很多,师范学校毕业,一般都是回到原籍教书,想跳槽或者换一个地方,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凡事总是有利有弊,这种就业的“固化”明显就是弊端。
没有就业的压力,环境也很宽松,所以我们在学校里就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上课很少有人考勤,作业很少,就是功课,也是简简单单就过了,老师也不会刁难,从来没有人逼着你做什么。天高云淡,就这么自由生长。有些同学喜欢游玩,公园就成了教室,有些同学喜欢娱乐,宿舍就变成了纸牌屋,有些同学喜欢交友,乡党同学就成了聊天对象。我们宿舍里的八个舍友,多数喜欢读书,午饭后,或者晚上,大家都是捧着一本书,任由时间静悄悄流淌。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我最喜欢读哲学,什么萨特、尼采、卢梭、叔本华、庄子、孔子等等,古今中外,凡是在图书馆或者阅览室发现的,都去读,没有体系,也没有人指导,更不讲方法,囫囵吞枣,硬生生的就给咽下去。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哲学大概是最无用的学问了,现在的哲学专业连学生都难以招到,只能更弦易辙,向其它专业方向去靠。但是我们却喜欢,在那些高深的理论中漫游,和那些最智慧的大脑对话,虽然前方朦朦胧胧,却并不妨碍我们的热爱。因为书是借来的,不仅去读,还要做笔记,现在还保留了好几本当时的读书笔记。偶尔,也会节省零花钱去买书,都是牙缝里挤出来的,只能一本一本的去买,买来也会认真的去读。不像现在,一买一大包,却又束之高阁了。
我不知道,当时读的那些书对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当时的喜好依然是现在的兴趣,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有过一段苦闷期,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书相遇之后,就像找到了丢失的灵魂,从此又开始了坚定的前行。“要有光”,书就是前行道路上的火把,也能告诉你前行的方向。
现在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阅读,学生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功课是最基本的,肯定要学好,这是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看起来非常有用的知识。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看似“无用”的知识,比如你学的是日语专业,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字符号的背后和社会文化、习俗、历史等等息息相关,要想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就必须了解日本社会的文化历史,相关的拓展阅读就是必须的,否则学习就只能停留于表面。这些好像无用的知识,不仅可以丰富专业底蕴,还能开阔视野,于无形之中助力个人发展。
记得前面说过,你所经历的都会成为你的人生。不要过于功利,只是去做那些对当下有用的事情,还要有长远眼光,可以做一些看起来“无用”的事情,就像我们当初读哲学,只要你喜欢,只要可以增长见识,只要利于提高能力,只要能够增加人生的厚度和宽度。
天气变暖,春风和煦,这些天张载广场的樱花开得正好,是那种绯红色的,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