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首老歌,叫做《女孩的心思,你别猜》,其中,有几句歌词是,
“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
我想,不光是女孩的心思,很多时候,就是小孩的心思,我们这些大人也未必猜得透。
源起
家有两小儿,时常起冲突。
有时候,弟弟偷偷动了姐姐的心爱之物,细心的姐姐发现后,免不了一场硬仗;
有时候,姐姐只是和弟弟开开玩笑,弟弟却当了真,一番动武,又在所难免;
表面上,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可是,孩子的一点点小心思,却都是在这些小小的事情里隐藏着,
有时候,她不说,就是等着爸爸妈妈去猜,以此证明,你们会爱谁更多一点?
有时候,她只是说一些表面的事情,而背后真正的需求,躲在她心里很深的地方,只是看爸妈愿不愿意“听”,愿不愿意多挖那么一点?
女儿的心思
一日,前一秒还玩笑打闹,后一秒,战争就已升级。
姐姐去挠弟弟,弄了几次,弟弟开始还手,从开始的挠一挠,上升成了拍一拍,又从拍一拍,立马转化成打一打。
4岁多的小男孩,下手总是没轻没重,姐姐被打哭了。
一怒之下,姐姐跑回自己的房间,趴在床上默不作声。本来准备全家一起出门的计划,就这样被临时打乱了。
我问姐姐,
“咱们出门吧,姥姥姥爷还在那边等着我们呢?”
姐姐说,
“我不去了,要去,你们自己去吧,我只想一个人在家呆着。”
放着一个7岁多的小女生一个人在家,当妈的怎么能放心?
于是,我和她说了我的担心。
也许是因为听到了妈妈的担心,也许是因为确认妈妈是站在自己这方的,女儿凑过来跟我说:
“刚才,弟弟打得我好疼,而且打的是我的右胳膊”,边说就边哭了起来。
我把她抱着,轻拍她的背,等她慢慢平静。
姐姐接着说:
“右胳膊对我特别特别重要,我画画、写作业、做手工,都要用到我的右胳膊,他把我胳膊打残了,我以后都做不了这些我最喜欢的事情了,我一想到这些,就好伤心。”
如果不是“听到”女儿的这些真实的想法,我和ta爸爸估计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她的伤心已经脑补了这么多的情节和故事。
倾听不易
有一句老话说:人之所以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为了多听少说。
事实却是,我们每天都在听,然而,倾听,实际上,并不容易做到。很难的原因,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
1、生理层面:大脑思考速度与语言处理速度的差异
大脑的思考速度是语言处理速度的四倍,当我们听到对方的只言片语,我们的大脑便开始迅速思考和加工,并生出很多“先入为主”的想法,而后,根据听到的这些词语和我们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进行迅速的判断,并决定采取何种回应方式。
因此,大脑和语言处理速度上的差异,在生理层面上,形成了我们迅速去捕捉有效信息,并自动屏蔽掉那些通过我们的判断,主动筛掉的信息。
2、心理层面:我们的心里存有太多“自我”的私念
心理学大V李松蔚在一篇《为什么倾听很难?》的文章中提到:
“因为倾听,意味着情感的分享。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完全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忍不住打断对方,因为忘不掉我们自己。”
因此,我们在对话的时候,很容易替对方着急、替对方出主意,又或者很难设身处地地和对方站在一起,哪怕对方只是想有个人静静听他说完这些话,也就足够了。
刻意练习
无论在生理层面,还是在心理层面,倾听,都绝非一件容易的事,也是一件伴随着我们自己的越发成熟,越来越重视的一件事。
这让我想起,在最需要倾听技能的领域,莫过于心理咨询师的行业了;在其专业的培训过程中,“倾听”是作为一节非常非常重要的课程,而除了课程的培训之外,会有大量的练习去不断巩固和深化这项技能。
而普通人,也可以借助专业课程中对于“倾听”的教授方式,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和育儿中。
倾听,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内在倾听
这种倾听,也叫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听,仅仅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需求出发进行倾听,你会自动筛选和屏蔽掉很多与此无关的信息。
比如,“弟弟只是打了一下你,胳膊怎么可能就断掉呢?”
2、第二层次,专注倾听
专注倾听,是以对方为中心的倾听,你的注意力在对方的身上,而不是在自己的身上,可以通过点头认可、提问、确认以及探求等方式真正理解对方。
比如,“弟弟打到你,你感觉他打得很重,身上很疼,对不对?”
3、第三层次,整体倾听
整体倾听,包含了第二层次倾听的所有要素,并增加了观察、表达观察结果、进行类比、比喻,并积极注意到对方的身体语言、语速、情绪、态度等等的各种变化。
比如,“我注意到,你和妈妈说起后续可以怎么避免这种冲突的时候,你叹了口气,你是觉得有点无奈?”
以上三个层次的倾听,我们都可以随时随地和孩子、家人刻意练习起来。
小孩的心思,其实不用猜,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