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例子如下
A是中产阶级的普通人,有份高薪且稳定的职业,工作六年看上一栋房,父母建议不要买, 因为离工作的地方有些远,单程不堵车都要一个小时,A反驳说,这正好可以帮自己养成早起的好习惯。于是毅然决然的贷款买了。之后一年,失眠又早起,A的睡眠时间骤减,生活质量,健康指标均严重下降。A一度觉得非常煎熬。一天回父母家,正在厨房做饭的母亲又开始埋怨:叫你不要买这个房你非要买,现在知道后悔了吧!A一改以往的沉默,面带喜色的答道:可不!真是后悔!要是能早点买这个房,我就不用等到今天才去辞职了!
一个组织预言某年的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大肆宣扬受神之意,只要加入这个组织,信徒们就会在世界末日前被飞碟救走。结果到了那天,世界末日没来,也没有飞碟。组织领导人告诉大家,是信徒的忠诚感动了上帝,把全世界都拯救了。在外人看来这个解释十分滑稽,但组织内部的人却更加信奉,到处找媒体,要求报道这件事,还到大街上拉人,让别人改变信仰,加入他们的组织。
❓❓❓
这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的场景,明明做错了,却还要固执坚持着错误的决定,在错的路上越走越远,为什么?
❓❓❓
答:陷入了认知失调的陷阱。(“房子远我也住的开心”的信念和“住进后损害了健康和工作”的事实相冲突;信徒信仰的"末日必来"和"末日没来"发生冲突。当认知与认知相冲突,信念和事实不一致,或事实处于一直不确定状态的时候,认知失调就发生了。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驱动力,去改变一种认知,从而迎合另外一种。一般来说,态度改变比行为改变容易的多。因为人们很少愿意承认自己做错。)
01
什么是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一词,是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当认知失调发生时,个体通常先启动自我辩护的机制去为行为找理由,试图使两者驱为一致。
因为这种自我辩护机制维系着我们的自信、自尊和社会认同。于是人们会编造各种谎言不仅自欺也要欺人,好让错误的决策继续被合理化。这便是社会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在认知失调理论之后提出的决策后失调理论(Post-Decision Dissonance)。
也就是说,当人们做出某个决定,就会为了加强这个决定做出一系列的后续举动来肯定自己曾经的决策。比如A的辞职,比如信徒到处找媒体去报道。都是认知失调里典型的“决策后失调现象”。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包括海德的平衡理论,纽科母的不对称理论等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02
历史实验
最初实验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1957设计主导:让被试者花一个小时做无聊的任务(比如用一只手旋转一个东西,每次旋转90度),之后请被试给另一个“被试”(其实是实验者扮演)介绍这个任务有多有趣,吸引其参与。为此,实验者给被试1美元或者20美元作为奖励。令人意外的是,当被试对这个无聊的任务进行事后的真实评价时,拿到1的被试评价游戏的有趣度远高于拿到20的被试。研究者探究了其背后的原因。
"感觉游戏无聊"和"推荐别人有趣" 这两件事相互矛盾,所以被试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状态。这个时候有三种选择,要么改变行为,要么改变态度,要么给出新的解释来平衡已有认知的冲突,比如:为了钱。
收到20的被试的人,可以解释改变行为是为了钱(在当时算是很大的面额)进而不用产生态度的改变,也能消除认知失调的错乱感(高外在解释,不改变态度);
收到1的被试,无法用1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因为钱太少说服不了自己。只能改变原有态度,来减小认知失调的造成的错乱感(低外在解释,改变态度)
从此,"认知失调理论" 就登上了心理学的学术舞台。
当认知与认知相冲突,信念和事实不一致,或事实处于一直不确定状态的时候,认知失调就发生了。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驱动力,去改变一种认知,从而迎合另外一种。
同理,如果要想改变人的原有态度/行为/认知,就最好先让他产生认知失调,引发他做出与原有态度相矛盾的行为/认知,同时防止或减少他从外部找到为这种行为辩解的理由或原因,也就是认为行为是自己选择的。促使他进行自发主动的态度调整。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
案例:
一个老人在学校附近买了间简陋房子。住下的前几个星期还很安静,不久有3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踢垃圾桶闹着玩。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跟年轻人谈判。“你们玩得真开心。”他说,“我喜欢看你们玩得这样高兴。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垃圾桶,我将每天给你们每人一块钱。” 3个年轻人很高兴,更加卖力地表演“足下功夫”。不料三天后,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从明天起,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年轻人显得不大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他们每天继续去踢垃圾桶。一周后,老人又对他们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了。”“两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两毛钱浪费宝贵的时间在这里表演呢,不干了!”从此以后,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老人想改变小孩喜欢踢垃圾桶的态度,就先要让他们认知失调。于是用钱做诱饵,先改变他们对踢垃圾桶行为的认知:为了钱而踢。再慢慢减少金额到对方不愿意接受的程度,这时候小孩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主动做出拒绝接受交易的选择。然后为自己拒绝的行为合理化,改变最初的态度:我就是喜欢踢,成为:钱少我就不踢。
反之,如果老人给小孩400元让小孩不要再踢,小孩有可能接受,然后这次不踢下次再来,有可能拒绝,然后认为自己一定很爱踢垃圾桶,为了垃圾桶都拒绝了400元,于是更加热衷与这个闹剧。所以认知失调一旦处理方式不当,很容易反其道而行之哦。
03
拥抱不确定性
案例:股民B总是拒绝止损,股票已经跌到不行了还是继续持有,期望能涨回去,硬要和市场较劲,不愿意接受自己判断失误,还要告诉自己和别人,市场浮动是正常的,自己的决策一定是正确的,再等等就回去了。结果一跌到底,血本无归。爱情里认知失调后的自我辩护效应也是屡见不鲜,C认为伴侣很爱她,虽然总是对她家暴,虽然身边人都说他没那么爱你,但C依旧固执坚定的告诉所有人,他就是因为爱我才这样,他不会对任何人都展露自己的这一面。听到好朋友说自己坏话,那她一定不是真心对我的,一定人品有问题,要断交;伴侣忘了自己的生日,那他一定不爱我了,不能再相信他了要分手...
想要快速消灭认知失调不适感的人,往往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极端,粗暴决策,导致生活一团乱麻,关系四分五裂。精英会做的,是拥抱不确定性。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灰色地带,没那么多的非黑即白,旗帜鲜明,大多数的真相都藏在人性的不完美和人生的不确定里。她是说了坏话,但也可能真心对了自己,和平谈话或者拉开适当距离,不至于一棒子打死就拉黑,从此天涯陌路;他是忘了生日,但也可能真心爱着自己。继续调教,下不为例,没必要直接闹分手,从此相忘于江湖。人无完人,事无绝对。
追求确定性是每个人避无可避的天性,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根深蒂固了这种需求,想牢牢把握对周遭事物的控制,防灾避患,从而更好的存活下去。所以到现代社会,每个人的骨子里都对确定的生活充满了野心和欲望,往往越缺乏安全感的人就越无法接受生活里的种种不确定性。
当控制欲和事实/现实的不确定相冲突的时候,认知失调作为一个动力机制,就会促使我们要么改变认知,降低控制欲;要么改变状态,把不确定变成确定。后者不用压抑天性,是80%会做出的选择。
比如:暧昧时期寝食难安的要知道他到底喜不喜欢我;告白之后就马上就要在一起;面试一天不出结果就一天提心吊胆;追剧熬夜通宵不吃不喝也要一口气追完… 这些都是我们对确定性的非理性追逐。但仍旧有20%的精英能用理性思维的主宰者自己的本能。为什么?
“一个人的智力上乘,他的头脑则能同时容纳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无碍于处世” ,即游刃有余地游走在两种互相矛盾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之间,依旧能享受其中,安然喜乐,无碍于世。
精英头脑就是这样的存在,在他们智慧里,追求控制感和追求不确定性是可以共存的,因为他们深刻明白维持不确定性也有着维持不确定性的美妙。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刚开始玩宫廷游戏的时候,玩家碰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有各种选择,如果愿意在上头花时间,就会对每个选择背后导致的不同结局谙熟于心,你会知道走到什么地方按什么选项会出来什么对话,你连续选择什么样的能够造就什么样的角色。假如你玩这款游戏已经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不会再玩它了,原因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已经消失了。而在不确定性消失的那一刻,我们的认知虽然不再失调,但也同时就失去了游戏的乐趣。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生活里充斥着的种种可能性和未知,这些不确定性才是人生的可期之处。如果随着本能对确定性的追逐,不遗余力的把人生百年时光框成了确定的一天,确定的情景,确定的剧情和重复,那人生便不再有惊喜,不再有忐忑,也不再会感受到快乐,更重要的是,这不会再是任何人呱呱落地那天翘首以盼的人生。
所以第一流的智慧,就是可以同时接受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并从中找到各自的可取之处,安然的在不同认知间转换。它们同时存在,有着同样的合理性,每种都值得被重视。没有一个认知绝对正确,没有一个认知绝对卑劣。如水无常形,如阴阳无定态。这就是心理学的另外一个状态:“非整合(Aintegration),即“维持着的不一致”(Maintaining Incongruence),
非整合,由心理学家雅各布·拉姆兰兹和雅艾尔·本雅米妮在2015年提出,他们发现,之所以年长的老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拥有更高的智慧,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着更强大的“非整合能力”。
即人类可以承受的情绪复杂性的能力,不追求确定,接受不一致以及悖论,同时不感到错乱和紧张。
面对这个复杂世界,除了静思己身,避免偏执,理性面对解决自身的认知失调,我们还应该要以一种怎么样的人生观去为人处事,与人交往,方为上上之道?
“我愿意无条件接受你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并且尊重它,但我保留拒绝像你一样方式去生活的权利。你有你的取舍,我有我的侧重,我无法替你做出你的人生选择,你也不该按着我期望的方式过一生。即便我们相互分歧,我也明白,思想和思想之间,没有优劣尊卑,没有高低贵贱,只要不触道德,不违法律,我就会包容并接受你的每种思想,哪怕你甘于平凡,哪怕你孤标独步。我愿意平等对待,认同自由选择,即便截然相反,我也不再焦虑和批判,因为我知道,阴阳相生,水无常形,思想和思想只有在共生共存的碰撞中才会绽放最美的烟火”
最最重要的❗️❗️要怎么利用认知失调和追求确定性的人性弱点来反控制身边人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行动❓
更多“硬核心理术” ,详见下回报道!
心血编撰,写了一整天,如果您也觉得有帮助,点赞分享或点击关注,让更多人可以因您的支持而有所收获,小小善意,大大温暖️,您的点赞是自媒体创作者更新最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