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生三宝之三
□ 湖 山
俭是“慈”的另一种表现,以善待人称之为慈,以慈待物称为俭。只有慈爱万物的人,才能够做到俭用万物。“俭”就是节俭、俭约、不浪费。老子认为万物都来自于“道”,人应当节俭使用万物,不可以浪费,浪费就是背道,背道就是违背了人类生存的自然规律。
一、“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
老子把“俭”作为人生存的基本原则,为什么要遵从这样一条原则呢?因为万物都是有限的,各种资源就这么多,用一点就少一点,要让有限的资源用得更久,就必须厉行节约,细水才能长流。前面出生的人不能太自私,要为子孙后代的生存着想。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许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以能源为例,能源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大量地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已经开始出现了能源危机。据估计,世界化石能源可维持的时间是:石油46年,天然气65年,煤炭169年。地球花了46亿年积累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人类只用了几百年,就差不多开采殆尽了。
现在人类一方面在寻找替代能源,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减少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在加紧争夺能源,世界上许多冲突和战争,都是为了争夺能源。美国发动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就是为了控制石油资源。只有遵循俭用万物的原则,人类社会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物尽其用就是“广”
老子说:“俭故能广”,只有节俭,万物的效用才可以发挥到最大。南京有一项金箔打造工艺,一克黄金锤打成18K的金箔,面积有1平方米大小,厚度只有0.1微米。金箔打的越薄,面积就越宽,这就是“俭故能广”的基本道理。
“俭故能广”就是“物尽其用”,没有一点儿浪费。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的国家,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路子。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看见一家的锅炉房每天都要倒掉很多煤渣,一些工人师傅就去捡煤渣,一个人一天能捡一袋子,这一袋子拿回家可以烧一天,有的人家甚至常年不用买煤,就用捡来的煤渣烧饭做菜。工厂浪费的能源,被工人们再利用了。
不仅是能源,现在世界上其它的许多矿产资源,也同样面临着枯竭。人们经过不断的反思,意识到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于是就产生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循环经济就是一种物尽其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为原则,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制造的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得到反复的使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垃圾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21世纪中后期,再生资源将成为我们资源需求的主要来源。美国环保局确认,用从废家电中回收的废钢,代替通过采矿、运输、冶炼得到的新钢材,可减少97%的矿废物,减少86%的空气污染,76%的水污染,减少40%的用水量,节约90%的原材料,74%的能源,而且废钢材与新钢材的性能基本相同。
我去过江西的德兴铜矿,这是亚洲最大的铜矿,每年倒掉的铜矿尾沙堆成一座山。铜矿附近有一个行政村,利用废弃的铜矿尾沙为原料,办起了加工厂,从尾沙中提炼贵金属。资源回收再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使这个村一跃成为上饶市最富的行政村。
三、俭能致富,富而好施才能广
“俭故能广”的另一层意思是,人只有节俭才能广盛发达。节俭是人的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人事业成功,发家致富的吉祥之宝。韩非子说:“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聪明的人知道节俭财用,能节俭财用就不会匮乏,就可以积累财富,这样家庭就会富裕。
现在有许多“月光族”,养成了肆意挥霍浪费的坏习惯,挣多少化多少,不够化就啃老。这种人既不可能致富,也不可能成就事业,更谈不上帮助别人。
香港影视业大亨邵逸夫先生,一生崇尚节俭。一位扬州的修脚师陆琴,多次到香港邵逸夫家中为他修脚,她对邵老最深刻的印象是节俭。陆琴说,但凡别人送给邵逸夫的礼物,所有的包装盒、包装袋,邵逸夫都不会扔掉,留着下次使用。还有写过的纸,邵先生都不会随手扔掉,而是用裁纸刀将空白的地方裁剪下来,用作便签条。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哪怕剩下来两只包子,邵逸夫都会要求打包带走。
然而,邵逸夫先生捐赠慈善事业却非常慷慨,从1989年起,一直到他逝世。邵逸夫的慈善损款超过了50亿元港币,他捐建的教育、医疗、文化项目,遍及全国各地,达到了6013个。慈善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是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中国教育部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
节俭是大多数富人共同的特点,也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富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有钱拿去投资、做慈善,而不是乱花。把钱用得最为恰当、最为有效,这才是真正的“俭”,也是真正的“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