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笔记

一、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生理过程是构成人类所有行为的基础。以下4项研究是生理心理学最重要的4个研究。尤其后两个,提出了有争议的话题:先天?后天?

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 两个脑可以独立工作,各有侧重

研究来源:斯佩里和扎加尼加在1967年发表的《the split brain in man》(割裂脑研究)

割裂脑研究实验标明:

左半球控制语言(知识),右半球控制知觉。例如左右半球都能看到光,但是如果只投射到右半球,则患者说不出来能看见光。

结论:

1. 大脑每个半球都有自己的思想。

2. 左右半球可以独立分开,并且可以处理双倍信息。

3. 左半球更擅长知识类:语言、写作、数学运算、阅读等。有半球更擅长视觉和触觉类:加工人像、空间关系、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

4. 有些情绪类的信息无法用语言的方式存储,左半球无法提取。就导致你感到伤心,但说不出原因的情况。

2. 丰富的经历 = 更大的大脑? - 思考越深,大脑越发达,且不容易老化

研究来源:马克·罗兹维格和爱德华·本奈特在1972年发表的《Brain changes in response to experience》(大脑在反射到经验过程中的变化)

结论:

1. 保持好奇心,经常深入思考,就算年龄很大,大脑也不容易老化。

2. 环境对大脑发展有显著影响。丰富环境中,大脑皮层更重、更厚。

3. 长期营养不良,会对大脑发育有影响。

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 70%的智力来自天生

研究来源:托马斯·鲍查德、戴维德·莱肯在1990年发表的《sources of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 (人类心理不同的来源:在明尼苏达大学对分开培养的双胞胎的研究)

结论:

1. 智商的70%来自遗传,但后天还有30%的提高空间。

2. 人的特性是遗传和环境综合影响的,如果环境因素区别不大时,主要来自遗传,否则反之。

例如,所有小孩都从小有机会学骑自行车,环境影响不大,则遗传为骑车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3. 人的特性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例如感情更丰富的小孩会强化父母对他的表达爱的行为。

4. 小心视崖!- 人类天生有感知深度的能力

研究来源:埃里诺·吉布森和理查德··沃克于1960年发表的《The "visual cliff"》(视觉悬崖崖)

实验方法:一个桌子上面有一个玻璃,一半下面有格子的板(浅滩),另一半是悬空的(悬崖),把婴儿、小动物放到中间,看是否会往悬崖方爬。

结论:

1. 动物和人一样,天生就具有感知深度的能力。(人类在6个月左右出现;鸡、羊等出生就有;猫狗在4周左右)

2. 但害怕跌落和避免危险是后天通过实践经验获得的。

二、知觉和意识

关于视觉、睡眠、梦和催眠的研究。

其中感觉(视、听、触、味、嗅)和知觉(对注意的感觉进行筛选;将感觉组织为可识别的模式;对模式做出解释)是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

5. 所见即所学 - 特定知觉能力属于后天培养

研究来源:人类学家特恩布鲁于 1961年发表的《some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he experiences and behavior of the BaMbuo Pygmics》(根据俾格米人的经验和行为的一些观察)

结论:

1. 人的知觉能力是根据环境选择性培养的。大脑天生有筛选感觉的能力,屏蔽我们不关心的感觉。

2. 知觉恒常性:是后天经验培养的,而且受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例如匹格米人第一次见到30米外的世界,会认为远处的野牛是昆虫;远处的大船是个小木头。

3. 另外一些研究标明:某些知觉能力是天生的,例如识别颜色的能力。

6. 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

研究来源:尤金·阿瑟瑞斯基于1953年发表的《Regularly occurring periods of eye mobility and concomitant phenomena during sleep》(睡眠中有规律的眼动行为和伴随现象)以及 1960年发表的《The effect of dream deprivation》(梦被剥夺了以后的影响)

问题:人是否需要做梦?有什么好处?

结论:

1. 人需要梦,梦被剥夺后,接下来几个晚上做梦的次数和时间都会加长。

2. 安眠药、酒精等药品会让人保持深入NREM睡眠阶段,从而剥夺REM睡眠,抑制做梦。

名词:

1. REM: rapid eyes movement,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快相睡眠(属于第5个阶段)。神经元活动与清醒时相同。属于最浅的睡眠阶段,所有可以回忆的梦都是在REM阶段发生的。清晨的REM阶段时间会更长一些。

REM阶段的作用:大脑活跃区,帮助记忆固化形成长期记忆,平衡白天的情绪。

2. N-REM: NON-REM。分为四个阶段,由浅入深。第四阶段为熟睡阶段。

NREM阶段作用:只有第四阶段的熟睡阶段,是身体恢复阶段,器官排毒,细胞更新,伤口愈合等。

3. 人的睡眠周期。当你睡着的时候:来源

首先进入的是非REM期的第一阶段,这时候很容易被叫醒,属于浅层睡眠。几分钟之后进入第二阶段,睡眠程度逐渐加深,然后是第三阶段,直到第四阶段也就是深层睡眠期。

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大概需要15-30分钟。第四阶段睡眠会持续大约30-40分钟。

然后回到第三阶段,第二阶段,第一阶段。

第一次的快速眼动睡眠就发生在第一次回到非REM睡眠的第一阶段之后,大概是入睡后90分钟左右。第一次REM只有5-10分钟,之后逐渐增多,清晨的REM可能有40分钟。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每次睡眠一般会经历4-5个这样完整的睡眠周期。每个周期90分钟。

推荐22点 - 22点30分入睡,2-3点深睡阶段。

相关:

1. 小米手环如何判断深睡眠和浅睡眠?知乎链接

通过体动判断。因为深睡阶段(P4)和REM阶段都是没有体动的,所以都会被算到深睡眠中。但是身体不动也不一定就是深睡。所以作为参考而已。

2. 如何提高深睡时间?

a. 降低体温。睡前沐浴,裸睡,但是不要让脚着凉,很容易醒。

b. 舒服的枕头很重要。

c. 睡前一到两个小时调暗灯光。强光会打乱生物钟。

d. 温和的音乐,或者白噪音。还可以消除其他声音。

e. 睡前3小时不吃东西。晚上少吃高热量的食物。让胃在睡觉时已经休息状态,但是不能空腹睡觉。

7. 梦,并不浪漫 - 梦只是生理现象,不是专为掩饰无法接受的愿望

研究来源:精神病学家阿伦·霍布斯和神经生理学家罗伯特·卖卡利于1977年发表的《The brain as a dream-state generator: An 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 of the dream process》(作为梦态生成器的大脑:梦境的激活-合成假说)

背景:之前精神分析对梦的研究是,梦是用来掩饰现实中无法接受的愿望的,避免人因此焦虑,而在梦中扭曲这些愿望。

结论:

1. 脑干控制身体运动和接受感觉信息。脑干在REM阶段是活跃的。做梦麻痹不动是为了保护自己在做梦时发生危险。实际上大脑会发出运动信息号,但是脊髓被麻痹,无法运动。

2. 眼睛运动是一个例外。导致REM阶段有快速眼动,也导致做梦时视觉映像的产生。

3. 做梦是生理现象,不是对清醒和愿望的刻意反应。做梦的阶段固定,持续时间也有规律,是大脑设定好的生物钟。所以做梦不是对清醒时间或潜意识愿望的大脑反应。否则应该是在睡眠任何时刻都会产生梦境。

4. 哺乳动物都会经理REM和NREM循环。循环一次,老鼠需要6分钟,人需要90分钟,大象需要2个半小时。也证明了做梦对哺乳动物来说只是生理现象。

5. 研究声称在大脑中发现了“梦境发生器”的启动、时钟装置,即脑干,位于大脑后靠底部的地方。

6. 四个原则:

a. 做梦是生理不是心理行为(不是意识驱动);

b. 做梦相对清醒时的区别是,脑干屏蔽感觉输入,也不会产生运动的输出。但是会内部激活,发送电能,传给脑的认知结构后,人会试图寻找意义。简单来说:前脑会努力把脑干产生的杂乱的信号整合成只有一点条理的梦境

c. 梦境产生是随机信息的激活-整合过程,不是心理意识的反应,因为随机,所以荒诞。

d. 关于梦的遗忘也只是因为生理行为导致的,即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所需的化学物质收到抑制。除非此梦是大量激活产生的,并且立即醒来,否则是无法记住的。

延伸:

1. 白日梦研究者福克斯认为,梦可以增加人对自我认识的机会。可以体验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帮人提前准备未预料的事情。

8.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 催眠并没有改变我们的意识状态

研究来源:斯潘纳斯于1982年发表的《Hypnotic behavior: A cognitive,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催眠行为:认知、社会、心理观)

背景:

1. 催眠术可以改善人的生活是公认的。可以不由自主的做出某些行为,可以提高记忆力,降低痛感。

2. 之前一直认为:催眠术可以改变人们的意识状态,所以产生不由自主的思想和行为。

结论:

1. 催眠不会改变人们的意识状态(即不是替换掉我们原先的意识状态),只是有较高动机和目标驱动的社会性行为。

2. 催眠状态下的行为都在正常自主能力范围内。不会出现超人力量这类的催眠。

3. 被试者认为是非主动的行为,一般都是有暗示性和有技巧的。例如:你的胳膊很沉,无法抬起。因为有重力,所以抬起一会,一般人都会觉得沉,只不过人们会认为这是催眠导致的非主动行为。

4. 被催眠的指令之所以让被试者感觉非主动执行,是因为被试者期望这样。例如疼痛降低,因为被试者希望疼痛降低。

5. 催眠:在提高记忆力、戒烟、戒酒、减肥等反人性的方面并不有效。

知识:

1. 催眠不会让人做出违反自己意愿的行为。例如自杀(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想法的话)

2. 催眠敏感度高的特点:年轻、容易放松、信任催眠师、想象力丰富、专注、好奇、智商高。

三、学习和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Pavlov)、华生(Watson)、斯金纳(Skinner)、班杜拉(Bandura)都是著名的条件反射研究专家。

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 条件反射建立后无需意识干预

研究来源:巴甫洛夫于1927年发表的《Conditioned reflexes》(条件反射)

背景:俄国人巴甫洛夫实际上是研究消化过程的生理学家。并因为消化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实验:狗会根据给定的不同东西而流不同量的唾液。唾液分泌是一种纯粹的条件反射,不需要意识控制。

结论:

1. 在确定的无条件反射事件B之前保持做某件事A,会让人或狗对A这件事也形成和B一样的条件反射。例如在给给狗喂食(B)之前旋转积木(A)20次以上,以后只要旋转积木,狗就会认为有食物来了,并分泌唾液。

2. 可以根据这种现象治疗恐惧症或其他疾病。例如,着凉或得了感冒,就播放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反应的音乐。作为一种条件反应,你的抵抗力会因音乐刺激而增强。

10. 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 情绪可以和某个行为建立起条件反射

研究来源:华生(Watson)和雷诺于1920年发表的《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s》(条件情绪反应)

背景:情绪的起源?弗洛伊德认为行为和特殊的情绪是由内在的生理和本能过程中产生的。

假设:华生认为,行为是通过外在环境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对环境中的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人的情绪反应是习得的,不是本能产生的。

结论:

1. 情绪可以后天习得。例如,听到老歌而伤感,求职面试会紧张,听到牙医工具声音会害怕等,原因是头脑汇总这些刺激与特定的情绪建立了条件反射的联系。

2. 恐惧症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也有观点认为恐惧症包含大量遗传因素。

11. 敲敲木头 - 迷信的产生

研究来源:斯金纳于1948年发表的《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鸽子迷信)

结论:

1. 习得的行为因为奖励而不断强化,因为惩罚而不断消退。

2. 迷信是一种不断奖励而强化的条件反射的结果。

3. 迷信不只是人类独有,鸽子也会迷信,所以是条件反射的结果,不是人类独有的认知意识的结果。

4. 迷信的存在是因为:迷信带来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能降低不可控的焦虑,提升自信心。

12. 观察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研究来源:社会学习理论奠基人的班杜拉于1961年发表的《Transmission of aggression through imitation of aggressive models》(通过侵略模型的模仿的侵略传送)

实验:著名的芭比娃娃实验。

结论:

1. 攻击行为会因为同性的榜样而被模仿

2. 男孩比女孩具有更明显的攻击倾向。

3. 真人榜样影响力最大;电影榜样第二;卡通片的榜样第三;都比非攻击性榜样有明显攻击性行为。

四、智力、认知和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智力、复杂思维、推理能力、存储和提取过去经历的能力等。

13. 期望导致结果

研究来源:罗伯特·罗森塔尔与1966年发表的《Teacher's expectancies: Determinates of pupils' IQ gains》

结论: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1. 教师对IQ高的学生的期望,导致对这些学生的特殊偏爱和关照,长期影响和鞭策这些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导致学习会更好。

14. 给别人留个好印象

研究来源:所罗门·阿希于1946年发表的《 forming impressions of personality》

背景:人如何在第一面就形成整体的印象的?

研究方法:热情-冷酷研究。两组人听到的对某人描述的单词中,只有一个不同,即一个热情,一个冷酷。

结论:

1. 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的重要性不完全相同。分为核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2. 热情比冷酷更加具有:聪明、快乐、交际等;但是冷酷更有:可靠、吸引力、城市等。

3. 礼貌和粗鲁则没有热情与冷酷那么对印象有影响。

15. 心理的地图 - 认识地图是综合的局势认知,不是简单的路径

研究来源:托尔曼于1948年发表的《Cognitive maps in rats and men》

背景:人类行为学一直以刺激-反应为主的学习理论通知,它无视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托尔曼证明了人类是认知-行为主义

结论:

1. 人和老鼠对位置的认识不仅仅是以前认为的序列化的位置路线。而是一个更复杂的认知地图,包含起点和终点的相对位置。

16. 感谢记忆 - 记忆会被重构

研究来源:华盛顿大学的记忆研究者伊丽莎白·罗福特斯于1975年发表的《Leading questions and eyewitness report》

假设:提问者问“有几个人坐在这两超速行驶的车里?”,虽然车子没超速,但是目击者会在记忆中加上车子超速行驶的信息。 

结论:

1. 回忆事件时,人们会将新信息整合到记忆中,重构原来的记忆。有时会呈现出与原来不符的记忆内容。

2. 陪审员会被律师巧妙的提问影响自己的记忆,产生错误的回复。

五、人的发展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发展变化是行为科学研究汇总最复杂的课题,因为有一定固定的步骤。包括:婴儿与母亲的依恋过程,智力的发展,成长过程的智力变化。

17. 爱的发现

研究来源: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于1958年发表的《The nature of love》

结论:

1. 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不是哺乳的能力。甚至男性在养育过程也启动相同作用。

18. 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

研究来源: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54年发表的《The development of object concept: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 (对象概念的发展:幼儿阶段的现实建设)

结论:

人类的认知是分阶段发展的。让几个月的婴儿学走路,如何练习都不可能会。

1. 0-2岁:感觉运动阶段。知识来自感觉和运动。看和抓获得。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使不在我们感知范围,也是客观存在的),婴儿10个月左右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2. 2-7岁:思维独立于运动,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万物都是有思想的。不能从他人角度看世界。

3. 7-11岁:罗辑思维开始发展,可以进行数学运动,对物体分类;可以梯段他人感受。

4. 11岁以上:罗辑思维拓展到假设和抽象的概念;可以类比推理;探讨价值观、信仰、哲学;可以思考过去和将来;

19. 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吗 - 隔4年生2胎更好

研究来源:罗伯特·桑琼与1975年发表的《Birth order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出生顺序与智力的发展)

结论:

1. 孩子的智力随这家庭智力环境变化。

2. 如果4-5年内出生2个以上,前面的孩子会降低家庭智力环境,导致后面的孩子智力发展受影响;极端的,双胞或者三胞胎的平均智力会低于独生子的平均智力。

3. 如果间隔4年以上后再第二胎,前面的孩子已经可以提高家庭智力环境,导致后出生的孩子的智力发展更好。

最后,出生间隔不是影响智力的最大因素。出生间隔越大,兄妹的共同爱好也会减少,在一起的机会也会更少。

11.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 控制力越多,越快乐和健康

研究来源:兰格和罗丁于1976年发表的《The effects of choice and enhance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ged: A field experiment in an institutional setting》(选择和加强个人责任感对老年人的影响:一种制度设定中的领域实验)

结论:

1. 人类天生就有控制力的强需求。拥有控制力会感到更积极、快乐。

2. 对养老院的老人,给更多个人责任和时间支配权,其生活态度会更积极。

六、情绪和动机

本章深刻理解情绪和动机这两个心理现象。

21. 性动机

研究来源:马斯特斯和约翰森于1966年发表的《Human sexual response》

基础问题:

1. 男性和女性对有效的性刺激做出反应时,身体发生什么样的反应?

2. 男性和女性对有效的性刺激做出反应时,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结论:

1. 四个阶段:

a. 兴奋期:女,阴道润滑、乳头变硬、乳房增大、阴道变长;男,阴茎勃起;睾丸提起。

b. 持续期:女,阴道靠外不1/3膨胀,阴道口缩小;阴道靠里继续膨胀;小阴唇充血、变深,预示性高潮将至,肌肉紧张,血压上升;男,阴茎完全勃起,龟头进一步增大,尿道球腺分泌精液,睾丸进一步上升,增大,预示性高潮将至。肌肉紧张,血压上升

c. 高潮期:女,骨盆以0.8秒间隔节奏性收缩,阴道内下壁收缩感明显,子宫也有节奏的收缩。全身肌肉紧张,持续7.4 ~ 104.6秒不等;男,骨盆以0.8秒间隔节奏性收缩,射精、

d. 消退期:女,阴蒂、子宫、阴道、乳头等在1分钟内回复原状。在5 - 10分钟内,阴蒂仍然非常敏感;如果未达到性高潮,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几个小时;男,50%的男性阴茎在1分钟内缩回;随后完全恢复原状,睾丸变小并下降。

2. 阴茎大小不影响女性感觉。因为女性阴道会膨胀可以紧裹各种大小的阴茎。

3. 男性有一个不应期,在高潮退后的一段时间无法再次被唤起;女性则没有。

22. 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 基本情绪的表情全球都一样

研究来源:面部表情研究先驱保罗·艾科曼于1971年发表的《Constants across cultures in the face and emotion》

普遍情绪:愉快、愤怒、悲哀、惊奇、厌恶、恐惧等6个。

结论:各地的人们对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23. 生活,变化和应激

研究来源:托马斯·霍尔姆斯和理查德·瑞赫于1967年发表的《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社会再适应评定量)

问题:应激(突发)事件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例如,丧偶、离婚、失业、跳槽、贷款过1万

研究方法:用户填写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结论:

1. 应激与疾病有关,但是很复杂的关系。例如,经历应急事件的多少,心理防御能力如何,面对无法应对的应激事件时,生理系统如何等。

24. 认知失调

研究来源:斯坦福心理学家里昂·费斯廷格于1959年发表的《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强迫服从后的认知后果)

理论假设:如果公开的主张与自己信念相违背,会产生认知失调。这时需要找一个不得已的原因来缓解认知失调带来的压力。

例如:传播没有根据的地震,是因为自己害怕。为了降低这个害怕,对外传播地震是为了证明害怕是有原因的。

结论:

1. 如果一个人做了和主张的观点相反的事情,他会有一个改变原来观点的倾向,来保持于做过的事情相一致。

七、人格

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总有一些品质是相对稳定的。

25.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 相信命运还是相信自己?

研究来源:罗特 于1966年发表的《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问题:某些行为和结果,你认为是自己的行为导致,还是归结于命运?

结论:

1. 对于内控个体对有把握的事情下赌注;相反,对外控个体,更愿意在风险较大的赌博中下注。

2. 劝说能力:倾向内控的人比外控的人的说服能力强。

3. 吸烟与自律:内控倾向于自律。吸烟者更倾向外控;

4. 成就动机:内控倾向的人有更多的成功动机。

5. 从众:内控倾向的人更少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

6. 种族:印第安血统的人更外控倾向;拜仁最有内控倾向;墨西哥人在两者之间

7. 教育方式是影响内控还是外控的显著原因。

26. 你的品德如何? - 品德是随年龄阶段性成长

研究来源:芝加哥大学的劳伦斯·科尔伯格于1963年发表的《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orientations toward a moral order: Seq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thought》

问题:没有是非观念的婴儿是如何形成道德准则的?

假设:儿童必须智力到达一定发展阶段后才能达到一定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是阶段性养成的。

结论:

1. 7岁以下儿童只考虑第一阶段道德: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出于对不良行为要收到惩罚的恐惧。

2. 8-10岁儿童会考虑第二阶段的道德逻辑:开始意识别人的利益和需求,他们会考虑别人同样给自己相同的道德行为回报。

3. 11-13岁考虑第三/四阶段道德逻辑: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可以尽量实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

4. 16岁以后开始考虑第四阶段道德逻辑:意识法律和秩序的存在,并且尊重法律和秩序,会从社会系统角度看待事物。

27. 和心脏赛跑 - 内驱、进取、竞争性强的人更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来源:弗里德曼于1959年发表的《Association of specific overt behavior pattern with blood and cardiovascular findings》(血液和心血管发现调查的特殊外显行为模式的联想)

方法:

1. A组人群:为某种目的有强烈的内驱力;竞争倾向;经常有最后期限的事情;习惯风风火火完成某事;心理和生理上的过分敏感。

2. B组人群:明显不具备内驱力、进取心、时间紧迫感、竞争渴望和期限压力等。

结论:

1. A组人群会明显增加冠心病、血液异常等问题。

2. A组吸烟和不吸烟的被试,患冠心病一样多。B组吸烟多,但是冠心病不多。

3. A组和B组同样的遗传率,但是A组冠心病更多。

总结:个体的某些人格特质与某些疾病有正相关关系。

28. 个体和群体

研究来源:哈里·川迪斯于1988年发表的《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self-ingroup relationships》(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内部团体关系上的2种主义的文化)

假设:文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分析文化差异的有效维度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八、心理病理学

29. 这儿,谁是疯子?

30. 你再次获得防御

31. 习得性抑郁

32. 拥挤导致行为异常

九、心理治疗

33. 对心理治疗师的选择

34.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35. 投射出真正的你

36. 编个故事吧

十、社会心理学

主要研究社会环境、人们如何影响我的行为?我如何影响别人的行为。

37. 言行不一

研究来源:斯坦福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于1934年发表的《Atitudes and actions.》(态度和行为)

结论:

1. 口头回答(态度的问卷回答)是非常不准的,如果希望预测用一个人在某个场景下的表现。

2. 言行不一有多个原因:头脑中有很多矛盾态度,确定为哪种取决于特定场景;行为与态度不同有时因为别无选择;压力和避免难堪也会导致言行不一。

3. 什么时候态度测量能成功预测行为?

a. 态度的强度。感受越强,越会在真正遇到时按感受行动。

b. 态度的稳定性。

c. 行为和态度的相关性。例如,通过对体育的态度来预测多久参加一次体育活动,准确性很差。

d. 态度的显著性。例如对献血的态度很积极。如果朋友需要被献血,你会更主动。

e. 情景的压力。例如业主真实面对衣着讲究的中国夫妇,强大的情景压力迫使他们接纳这对夫妇。远远超过种族歧视的态度。

38. 从众的力量 - 不知道如何选择时,看大众的选择

研究来源:所罗门·阿希于1955年发表的《Opinions and social pressure》(观点和社会压力)

结论:

1. 对于大众选择的一致的错误答案,当我们自己选择时,即使大众的错误很明显,我们也会犹豫。

2. 如果只要有1个人选择正确的,我们就可以抵抗从众压力。

3. 越被一个团体吸引,认同,就越顺应团队的态度和行为,即使是错误的。

4. 从众规模:6-7个人是从众最好的规模,过多人数的从众性反而会下降。人数过多时,人们会怀疑其他人的目的。

5. 男、女的从众倾向没有明显差异。

39. 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 - 旁观者越多越分散责任

研究来源:约翰·达利和比伯·拉特纳于1968年发表的《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紧急情况下的旁观者介入;责任分散效应)

背景:1964年,热那娅在街道中被人追杀35分钟致死,38人目睹却无人提供帮助或报警。

结论:

1. 突发事件会因为旁观者多而变得没有责任心。

2. 突发事件提供帮助要经历5个步骤:意识到这是紧急情况;判断当事人或事件是否需要帮助;我是否需要承担个人责任(是否由我来提供帮助);我是否知道如何帮助;我如果帮助了会有不良后果吗。

40. 无条件服从 - 权威和承诺导致服从非理性的行为

研究来源:米尔格莱姆于1963年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服从的行为研究)

实验:通过答单词记忆的,要求被试者不断增加电伏惩罚考试者的电击实验。虽然答题者强烈要求停止,还有有65%的人使用了最高电压,完成了实验。

结论给出了无条件服从非理性行为的几点原因

1. 权威:耶鲁大学的试验,主试者身穿白大褂,感觉是权威教授,并且命令坚决。

2. 承诺:作为志愿者,需要完成配合目的。答题者也是自愿来的,也需要有责任完成。

3. 责任;我收到报酬,就要做好。

4. 对权威的权利不了解,就倾向于屈服他们的安排。他们说电击是痛苦的,但是没有危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