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六号,从上海跑完展览会回到北京,在上海的四天没有没有敲代码的日子,有时会有些想念,27号凌晨两点半到了,租住的地方,不想叨扰朋友,自己找到一家酒店住下,把玩手机,四点才睡下,因为会休息一天,所以没有太多的控制。很快迎来清明小长假,回想自己因为有小长假的期盼,五天的工作状态一直处于神漂幻想状态。也许幻想入定会让时间过得快些吧,早点能迎接小长假,中间却夹杂了对公司小伙伴的羞愧感。为何自己想做偷懒,想着时间过得快些。
一直没记住时间,忘记了何时开始的书舍,也不爱去计算,为钱走上码农之路,确实个终究是个假IT,会时刻有种急迫感,有时也感谢一定的急迫感 ,对我来说貌似有点作用,还有这么多不会,不学要是被开了,咋办尼?我要是被开了,我的书舍杂养活。正如岛上书店上说的“一旦在乎一件事,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在乎一切事。”想到做这个书舍这书舍的这件我在乎的事,让我不得不在乎工作努力,努力加薪,一点点的改变那些让你感觉不好的,未尝不是一种修身的行为。然而想到父母却未免有一种亏欠之心,我却依旧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活,也感谢父母的开明谅解,未能紧逼。也庆幸上面有四个姐姐,对父母更细心的关怀和分担,我只能通过每月定期给父母两千元的,希望来给自己亏欠之心一些安慰,然而正如三毛检讨自己一样,有是何其的自私。
三天的清明长假, 看完三本来自朋友捐的得书,加布瑞埃拉·泽文的《岛上书店》,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杨绛的《干校六记》;
《岛上书店》在自己决定做书舍的时候,在搜索一些关于书店的信息时,不时会有搜素到关于这本书的文章,一些句子让人感动,也一直想看却一直懒于去买这本书,在朋友的募捐书中受到这本书,很是激动,再回来的地铁上就开始看,“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多么让人动容的一句话,也请了朋友来写希望高挂在自己的书舍,用了两晚看完,一直想像在看第二遍,重温里面的感动,因为玛雅的出现,让A.j走出自己的孤岛,以为多年之后无意翻开那本样书,虽然有着让被别人不愿意看的封面,却让A.J重新想法设法的接近那个当初来被他冷眼相对的女业务员阿米利亚。感动于在A.j生命即将逝去时,对爱的诠释;
"We aren't the things we collect, acquire, read. We are, for as long as we are here, only love. The things we loved. The people we loved. And these, I think these really do live on."
“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在他不但得诠释自由中,给了自己无限的感触,也是让自己的在地铁里不断沉浸在对自由的向往和兴奋。特别是当读到--曼德拉的光辉岁月--让自己在地铁上眼泪在打转。特别是看到传说影响年轻曼德拉的碑文;
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杨绛的《干校六记》放假穿梭在地铁寻找朋友的过程中看完的,也是一本让自己流泪的书,不是太悲,而是太喜。想到自己的母亲。很暖;
独自有北京的张同学,吸引有她的美食,也感动她为自己的freedom迈开的第一步,也许在生活中“小处安身,大处安命”。Hope还在....,又何畏惧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