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阿开
图片:网络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小说家毛姆的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在小说中依稀能看到作者的影子。
毛姆出生于巴黎,不满十岁父母相继去世,由其伯父收养。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给他留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了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以至于对他的一生以及写作风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毛姆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到远东多次。一战期间赴法国参加战地急救队,二战期间曾去英、法宣传联合抗德。
毛姆曾从医,五年的从医生活“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而且使他学会了用解剖刀一样的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对此毛姆曾说:“这段经历对我很宝贵,对一位作家来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从医数年更好的锻炼了。”
一个人从出生起便背负了一副枷锁,或是身体上或是精神上,而整个人生便是逐渐摆脱枷锁或是与之言和的过程。
《人生的枷锁》讲述的是主人公菲利普天生跛足,自幼父母双亡,由其在渔村担任牧师的伯父伯母收养。寄人篱下加之残疾,养成他孤寂、内向的性格;酷爱读书,又让他变得落落寡合;自恃博览群书、才思敏捷,于是目中无人。
菲利普自命不凡,对一成不变的平凡生活不屑一顾,于是总是试图去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
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学习几年后开始讨厌学校的枯燥生活,于是放弃学业,为此丢掉了进牛津学习的机会;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德语并旁听几门课程,几个月后离开了德国前往伦敦当实习会计,一段时间后又开始讨厌会计这个行当,毅然跑去巴黎习艺当画家。
习画几个月以后,菲利普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自己决然不是当画家的材料,与其当个不入流的画家被人耻笑,不如罢笔。丢掉画笔返回英国后,决定去医学院学习,准备当个医生。
“他生性酷爱自由,所以十分痛恨那条束缚他心灵的锁链。菲利普一向有解剖自我、探索内心感情的习惯。“菲利普常常反思自己,拷问自己的内心,一旦觉知所谓的“枷锁”便试图挣脱。
在菲利普三十年的生活过程中,矛盾总是与他同行,为此他不断地去摆脱、去抗争,以寻求心灵上的自由。
年幼时受大伯影响信奉上帝,逐渐开始怀疑,最后成功地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不再相信上帝是万能的。
他摆脱了残疾的束缚,面对人们对其跛足的指指点点能够坦然接受。他明白,不论是谁,只要一同他发火,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提一下他的跛足。而这正是他对人类的看法是:几乎没人能抵制住诱惑,不去触及人家的痛处。
他摆脱了情欲的束缚,虽说菲利普内心深处还是爱着那个浅薄、势力和庸俗的米尔德丽德,但最终还是挣脱束缚,任其消失在伦敦街道上的茫茫人海中。他深知,人要是受到情感的束缚,必将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困境。
他摆脱了理想的束缚,屈服于眼前的幸福,终于肯向现实低下头来,不再做顽固的抵抗。他发现最简单的事情原来却是最正确的,暂时放弃了云游世界的想法,甘心过平常的日子,决定结婚。
人生的枷锁有多种,来自身体上的残疾、家庭的环境、性格上的缺欠、精神上的信仰等等,在诸多枷锁中,金钱是其中一项,也是菲利普难以摆脱的束缚。
虽然金钱并非万能,但是在金钱的庇护下,人便可以摆脱很多不必要的束缚,让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心灵上自由和身体上的自由。
正如王尔德所说,“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01 财富是实现理想的保障
菲利普权衡利弊后,决定去请教一下一位来讲学的画家关于自己的绘画天赋问题。在看完菲利普提供的自己比较满意的画后,那位画家沉思了片刻,说到:“在你给我看的那些东西里,我没有看到才华横溢,只看到了勤奋和智慧。你永远也不会超过三流的水平。”
那位画家说,“要时时刻刻为生计操心,世上再没有比这更丢脸的了。那些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不是伪君子就是傻瓜。金钱好比第六感官,少了它,就别想让其余的五种感官充分发挥作用。”
“穷困会使你变得卑贱,它使你蒙受没完没了的羞辱,扼杀掉你的雄心壮志,甚至像癌细胞一样吞噬你的灵魂。艺术家要求的并非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提供的保障:有了它,就可以维持个人尊严,工作不受阻挠做个慷慨、率直,保持独立人格的人。”
财富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却是我们实现最终目标的桥梁和保障,金钱能让你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菲利普父母给予的遗产不多,加之他的不知算计和投资失败,弄得自己身无分文,没钱交学费,无法再继续在医院实习;没钱交房租,为了躲避房东太太不敢回家睡觉,只能在大街上游荡;没钱吃饭,一天只能吃一顿饭;
钱,借不着。昔日“志同道合”的朋友借给5英镑,不过说要马上还。写信向大伯求助,无奈被拒。为了能够活下去,什么工作都可以做,什么态度都能容忍,只要你接受我,给我一口饭吃、一个地方住。此时再谈理想岂非太过荒唐,有那么一刻,菲利普甚至想到了自杀。
菲利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位绅士,他善良、为人谦和、善于助人;虽然囊中羞涩,依然能出资为朋友操办葬礼;虽然那个女人多次伤害自己,还是选择救她于水火之中……但是在生死面前,人性的弱点就会暴露无遗。
念及大伯死后会留一笔遗产给自己,于是便开始希望大伯快快死去,盼望冬天再冷一些、夏天温度再高一些,看到床上奄奄一息的大伯,甚至动过给他加服过量的药剂让他早点死去......虽然菲利普的大伯自私自利,但毕竟是一条生命。
贫穷,真的像癌一样,能把一个人的自尊、廉耻吞噬的一干二净。无需嘲笑他人,在生死存亡之际,人类的劣根定会昭然于天下。
02 自杀的真正原因
菲利普在医院实习的那段日子里,接触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他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每天为生计发愁。添丁进口本是喜事,但对于穷人们来说却是场灾难。父亲总是虎着脸看着新生婴儿,母亲则绝望地望着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通常情况下人们巴不得生下来的是个死胎,抑或是即便生下来也希望孩子快快死去。
于是医院里经常出现婴儿死亡事件,或是母亲睡觉时不小心压到了婴儿、或是给孩子喂错了药……虎毒尚不食子,可是在极度贫穷之下,人性的劣根总是超乎人的想象。
闲暇时间菲利普会和一个女护士聊聊天,她具有那种冷峭的幽默感。一次她说,“有些事情我一直在注意观察,那就是人们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是因为爱情自杀。这种说法纯粹是小说家们的胡思乱想。人们之所以寻短见,多半是因为他们没有钱。”
菲利普发现,对穷人们来说,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生离死别,因为这是人之常情,只要掉几滴眼泪就可以涤除心头的悲哀;对他们来说,人生的最大悲剧莫过于失业。
正是由于毛姆的这段从医经历,使得他有机会深入到穷人中间,体验到他们贫困潦倒的悲惨生活。这部小说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刻画的入木三分,以至于读书过程中,一直被这种贫穷感所笼罩,恨不得也要跑出家门去找份工作。
03 实现目标的桥梁和保障
多数人具有仇富心理,其实只有喜欢钱,才会赚到钱,这是宇宙的吸引力法则。赚钱后如何去积累财富,这不光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人自律的一种表现。
生活中总会遇见一些人,他们鄙视金钱,好像拥有过多的金钱是一种变相的犯罪,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过过真正的贫困日子。贫穷会使人变得卑贱、贪婪、目光短浅,会以一种扭曲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
财富虽然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它却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桥梁和保障。
一个人在年轻时努力进取,学着积累财富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只可惜学校里没有开相应的、如何去积累财富的课程。
蔡澜70岁有余依然活得有声有色,依然还在谈着未来。蔡澜先生认为人们之所以怕老,多半原因是认为老了就会孤苦伶仃、行动不便、经济条件又不好,要过着凄惨的生活。
蔡先生认为,人要学着变老。如何学着变老呢?“从年轻开始,就要不断学习,别无他途。学识丰富了、任何一种特长都可以用来做生财工具,我们就可以不怕穷,不怕老了。”
无论何时何地,有了财富的积累,在选择面前就会多了一份底气、脚下的路也会更宽。
赚钱是一种本领,而如何去积累财富却是一个本事。莫说不会理财,用心去学、去问、去听、去做,哪里会有什么难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