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泉谈起过去经历的挫折,脸上会露出一种奇妙的微笑,像是看淡了一切,却又对失败的降临无可奈何。
他曾经是一位年轻有为的老板,开着一辆车,在中国各地乡下,寻找能替他制造出最佳性价比的毛衣代工厂。
曾经不到三十岁,阿泉就为自己赚进大把的银子。
这些都过去了,阿泉和我见面的时候,除了一身名牌行头。
他住在处于分手边缘的女友家,四处跟朋友借钱。
他改不了生活上的品味,而且唯有在一个经济能力普遍强大的圈子,他更容易蹭到饭,找到栖身的下家。
谈起事业上的挫败,阿泉归因于命运,归因于大环境的时不我与。他那部悲剧英雄的故事,取得某些人的同情和信任。
似乎失败非但是阿泉的命运,还是唯有少数人才有的礼赞。
「悲剧英雄情结」是一种心理面对现实环境,缺乏自我调节与正确归因的状态。
通常会将遭遇的挫折归咎于外在原因,解释上会认为这些外在原因完全超出自己可控的能力,因而自己的失败是被迫的。
有悲剧英雄情结的人在陈述失败时,会同时陈述自己内心的远大抱负,夸大自己遭遇的困难,以此区隔自己和常人失败的不同,表现一种自己尽管失败,仍旧高于他人的优越感。
自以为是悲剧英雄的来谈者,他们对失败的归因,透过「我的失败,不是我的原因」达成一种卸责的效果。
因此带着悲剧英雄情结的人,并非真正的英雄。他们不像普罗米修斯,明知会遭受神的惩罚,仍愿意为人类盗取能够带来光明的天火。
当我们聆听怀抱悲剧英雄情结的人们,往往他们不会强调面对命运的勇敢,以及持续性的坚持,而是试图通过将自己的失败合理化。
可以说,他们各有各的故事,并且他们沉浸于自己的故事,且没有要脱身的意思。
更甚者,他们尝到诉说悲剧故事勾起他人同情心带来的好处,他们成了「华丽失败」的说书人。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悲剧故事加油添醋,对失败带来的意外之喜有所上瘾。
最终他们沉溺于失败,悲剧不再是从天而降的意外,成了有意无意间,刻意为之的行为。
有句话说,「命乃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辞。」道破悲剧英雄情结的逻辑矛盾。
真正的强者不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反而会用运气好等说法,谦虚的面对自己努力的结果与一路走来受到的帮助,以及一些偶然从天而降的幸运。
这份谦虚,就在于成功的历程带着许多失败的教训,在一次次的坚持中,理想的轮廓逐渐清晰。
人生就像一个不断解决困境的冒险,通过遭遇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趋近生命的终点。
建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能否走向卓越的关隘。
我们不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功者的历程,在美国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委员会出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How People Learn :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Expanded Edition)一书中,心理学家对专业人士优于一般学习者之处描述道:
「能够监控和调整自己的理解过程,使他们不断学习适应性的专业知识。」
学习的目的不是增进智力,而是使学习者「从学校向日常环境顺利迁移」。
考验总是存在,环境不断转变,人的一生便是在转变中成长,不断找出新的生存之道。
并且在学习中培养自学的能力,所谓终身学习,不是一辈子都在学校,而是永保自主学习的动机与习惯。
我们不是在责怪失败者,单纯的责怪就像单纯的悲剧英雄情结,对人生缺乏正向意义。
正如学习的目的,我们需要从失败中找出能够好好活下去的方法。
为失败找理由,实则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使我们在极度的悲伤中找到一个能说服自己「接受伤害」、「容许失败」的理由。
就像失恋的时候,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获得一个真正分手的原因,但有时只要给我们一个能接受的理由,生活就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动力。
更何况,有时失败与挫折真的无法找到一个理由。
美剧《纸牌屋》中,男记者因为女友意外死亡,不断的寻找她死亡的真相,可是无论怎么找,永远与真相缘悭一面。男记者的老长官对他说:
「悲伤让我们想找出一个原因,但有时候原因真的不存在。」
所以我们不应该将悲剧英雄情结妖魔化。为自己的痛苦找借口,其实是在为我们脆弱的心智找慰藉。但我们得避免将「找理由」变成一种习惯,放弃解决问题的动机与能力。
精神病理学家Willard Gaylin在论及达尔文演化论时,对人面对逆境的能力,说道:
「我们可以改变现实环境中的基本性质。在某种层次上,我们是自身未来的规划者之一,不须被动地臣服于现实环境。」
整体人类的演化,个体的成长,皆源于人类主动改变环境的动机与能力。能够改变,在于我们怎么解释我们面对困境所做出的选择,也就是我们的心态。
摆脱悲剧英雄情结,才能让我们成为自己生命真正的「英雄」,亦即心态的转变:
第一、保持自尊,但承认自己的失败。
第二、尽本分。
第三、不要通过失败带来的同情获利。
第四、在失意时对失败保持沉默。
让自己沉溺于失败,会消耗他人的同情。导致怀有悲剧英雄情结的人越来越孤单,而一个孤单的失意者,会增强一个人的心理压力与负能量。
正常即是伟大,并非一定要拥有好莱坞电影般的人生,才叫精彩。
我们可以寻找慰藉心灵的理由,但切莫夸大。生活本身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挑战,越过这些挑战便使得我们有所成就。一位尽责的CEO和一位尽责的洗碗工;电视上的政治领袖和一边做家事,一边看电视的母亲同样伟大。
了解为何失败,以失败为迈向成功的必然过程,把诉说悲剧的欲望留待功成名就之后。
我发现真正成功之后的人们,他们反倒不会执着于诉说失败,他们知道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找理由自我安慰。
但时间跟精力不该花在谋求同情,而是更专注在自己要走的道路上,即使那条道路看似平凡,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