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未逛书店了,大概有十五六年了吧?五千多个日日夜夜呀!人生三万天,六分之一白白流失了。好几次在博文书城门前过,想去逛一逛,终究未去;今天下定决心,终于成了。
文人不读书,不逛书店,枉为文人。即便是个伪文人也该去逛逛吧?清人萧抡谓作诗曰: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如杨绛就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这是至理名言,比如山三,经常想写出精彩绝伦的文字来,但读书太少,往往事倍功半,不能如愿;朱熹对读书有精辟独到的见解,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一副对联也说得很好,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不读书,不苦读,何以让自己永远保持活力与动力呢?所以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南京大学有一保洁女子,叫吴立娣,现年46岁,因家庭贫困而辍学,高中肄业,十年前到南大当保洁员。保洁员就非常普通,甚至有点卑微了。但正如袁枚的《苔》诗所说,“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卑微的人,卑微的生活,偏要活出不一样的精彩来。她有很好的艺术天赋,但因为条件局限,得不到尽情发挥,被埋没了,但她仍然热爱生活,屋子里,院子里要种许多花花草草,要让生活一年四季清香四溢。到南大当保洁员时,毛遂自荐为南大出黑板报(她从小到大喜欢画画,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负责学校的黑板报),而且出得极好(为出好每期黑板报,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上了),学生纷纷拍照保存,甚至有人愿意出钱买下来,并说,你有如此好的艺术才华,怎么去当保洁阿姨呢?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吗?她非常淡定地说,当保洁员是为了生计,画画是为了生活。
诚哉斯言!为生计是迫不得已,为生活是遵循内心,所以工作是大同小异,生活却是各有来头,各有内涵,千人千面,丰富多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就是不想让自己的生活一眼望到头,波澜不惊,重蹈千万人的“覆辙”,而是想有点惊喜,有点波澜,有点色彩,烙印上自己的风格,或者更高雅一点的说法是,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宋代诗人林逋,养梅畜鹤,隐居杭州孤山,人称“梅妻鹤子”,他特别爱梅花,梅、松、竹,岁寒三友,颇具高洁孤傲的品质,故吟诵梅花的诗词特别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如伟人的《卜算子.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如王安石的《梅花/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等。林逋笔下的梅花更传神了,“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当然,不是说每个人都像林逋那样生活,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即便是隐居,陶潜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是“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刘禹锡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各有千秋,并非千篇一律。生活的空间无限大,烙印上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向往,自己的憧憬就好。
山三“乱写乱画”也是遵循内心,从骨子里说,几个人“围桌而坐”的生活是浪费生命,即便每日辛苦写作也没什么意义,但是因为喜欢,是重拾童年的梦,万一有好的作品流传后世呢?传一小时,一天,一月也是延长自己的生命。姚贝娜34岁去世,生前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让一个人重见光明,不是如自己一样看见光明么?
一年之中,看一两本书太少了。辛丑牛年只剩一个月了,无论如何要读完这两本昨天从书店买来的书。不只是读,还要至少翻两遍,并做读书笔记,否则对不起那一百大洋呀!哦,一条凳,一张桌,一台灯,一本书,宁静的夜晚,心无旁骛地徜徉在墨香四溢的书里,与先人、哲人、异乡人对话,不是一种自己很向往的生活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一副劝勉联。以前不写东西,没什么感觉,从2018年开始写作后,常有读书太少,力有不逮之感,但愿明年有所改变,有所期待,有所收获,不再是浑浑噩噩过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