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诗圣杜甫的两句诗来形容读书的用处再贴切不过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唤醒你作为精神人的存在,让你用全新的感官去对待世界。
我读书经常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有很多人或许会很不赞成这样一种读书的方式。但我认为如果我读书要像读教科书一样逐字逐句,一句句吃透,那样的读书方式会让我觉得苦不堪言,最终失去读书的乐趣。相反,按着我喜欢的方式去读,更能激发我的求知欲。因此我觉得每个人读书的方式都可以有所不同,在舒适的状态下读书更能让你触摸到书中的精髓。
曾经听到有人说从小到大读的书,大部分都忘光了,那读书还有什么用呢?有人给了一个很妙的回答:那你从小到大还吃过很多顿饭呢,不吃饭你能长这么大吗?是啊,当初你在阅读这本书时,你对里面的思想进行的思考,会对你的思想进行的改造和完善。我把它称之为内化的过程,一般不容易察觉。但是时间一长,在你的思想指导下的行为开始和以前有所不同,你會發現你的暴戾為何會發作,你的痛苦應如何稀釋,你的驕傲自滿的資本是如何微不足道,这时你才会发现读书的妙处所在。
读书让人触摸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用充满善意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地铁里那个伶着两袋重物的阿姨在艰难的爬梯,你会不作思考的伸手帮忙;半路上那个女生的纸袋裂开,袋子里的饭盒筷子叉子一股脑的掉了出来,而你刚好有个合适的袋子,里面装着一件衣服,你会把袋子腾出来递给更需要它的女生。以前的你可能是躲在人群中的一个观众,动了恻隐之心却不敢上前一步,你担心你做了突出的那一个会被别人说做作。只到后来你才明白,做你自己比做别人眼中的自己要轻松快乐得多。
读书让人拥有独立的思想意志,并且勇于表达和捍卫自己的思想。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在独立思考后会把作者对待世界的观点转化为自己的观点。读的书多了,自然对很多事情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以前总是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对待一件事的看法总是听风就是雨,无法对一件事情有自己的判断。每个人做事情总会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别人的见解是会有其精辟之处,但自己的脑袋里空空如也,那只能被动去承受别人塞给你的东西。可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想法,你们就算展开一场辩论又如何?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说出和别人不同的观点会让彼此失和。彼此坦露心迹是对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当然,具体问题会复杂很多,这得看说话的场地、时间、说话的人,以及谈话的艺术。
读书让人更容易看到美,而且更勇于去追求美。其实与其说是懂得欣赏美,不如说是读书让自己拥有一颗在喧嚣尘世中不那么焦躁的心,用一个较为平静的心态去看周遭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奇妙。一天天悄然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的小苗;一束艳红的带刺玫瑰;阳光照射下清风浮动中密密麻麻的树叶在地上映射出斑驳晃动的树影;颤动的琴弦下流淌而出的优美的乐章……你会发现,在别人眼中你可能每天都行走在相同的轨迹,可你心里却觉得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你每天都来不及去记录下世界带给的美的享受和触动。
最后,我才知道,一个外表再平凡不过的人,也能在书中,培养出一个高贵的灵魂。这大抵是书最大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