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之前朋友圈更新算是比较频繁,一个月至少有五条动态,甚至有十天。可是近半年来,我发圈越来越少。
朋友圈,原本是一个分享和互动的社交空间,是一个可以展示心情,和朋友交流的平台。我也习惯在里面记录下生活的点滴美好和感悟。可是随着它功能越来越强大,它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了工作的工具之一。微信好友六百多个人,️三分之一是客户和同事,大部分是别人主动加我的陌生人,主要是微商。只有少部分是我的亲人朋友。
五月份某个下午,三点半左右,我在有书还是十点读书,具体哪个公号不记得了,看到一篇题目为“不和你谈钱的老板,都是在耍流氓”的文章,感觉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就随手转发到了自己朋友圈,所有人可见,那时候我没设置分组,所有内容对好友都是一视同仁。
过了半小时后,我惊觉不好,虽然这文章不是我写,但是我转发的话代表我认同这个观点。同事领导看了会做何感想?我在四点零几分赶紧删除。
可是这篇文章还是被我一个客户看到,当时即刻打电话给老板。老板当时在苏州出差,听到后非常生气,按耐住当时就想打电话质问我的冲动。这些都是老板后来告诉我的。
第三天,老板回到公司,找我谈话。我莫名。他委婉曲折问我:最近心情不好?我笑答:没有哇。他索性开门见山说我朋友圈的那篇文章什么意思。一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我瞬间反应过来,天生口才不好的我语无伦次地解释着,羞愧难当。
不记得怎么结束的,总之老板当时就拍板给我涨了工资,虽然只是区区几百块,但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公司的工资调整都是在年底统一涨,我一个人在青黄不接的季节涨了工资,我当时还是饿非常开心的。
但是老板也对我提出了要求:以后朋友圈不能随便发动态,只能发发孩子的照片或者游山玩水的照片。
这次事件发生以后,一向大大咧咧的我对朋友圈又爱又恨,花了一定时间将自己之前的所有动态浏览了一遍,越看越觉得无地自容。那些生活中的琐碎杂事、空闲时的无病呻吟、无聊时和儿子的自拍,间或一些偶然的感悟,还有那些转发的文章、视频。
想到可能有人在经意或者不经意间窥探着你的一举一动,琢磨着你的微小情绪,甚至会冷不丁给你奉上一份淳淳教诲、循循善诱的鸡汤,顿觉后背一凉。我赶紧放大瞳孔,看看自己有没有发那些不正能量、不温良俭让、不贤良淑德的朋友圈,只要能让别人发现蛛丝马迹的,我立刻毁尸灭迹,删除干净。实在舍不得删的,就设为私密照片。
即使这样,我依然害怕有漏网之鱼,于是狠心将朋友圈设为了三天可见。
不知道是自己刻意为之,还是事实如此,感觉那段时间网上关于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的文章随处可见,大部分的文章观点都觉得设置三天可见不可取,阻挡了那些要关心、要了解你的人。人天生就有好奇心,越看不到越容易激起好奇心。比如我自己,通过朋友圈,就可以看到朋友们在做什么,甲换了工作,乙在做微商,丙生了二胎,丁在旅游。
朋友圈作为个人品牌的载体,如果别人点开是冷冰冰的三天可见,确实有点拒人于千里之外之嫌疑。在这种矛盾心理下,那段时间我的朋友圈在三天可见和半年可见之间来回切换。
最近几个月,突然与文字发生了某种关联。碎片化的时间大部分用来看公号文,看同学们的文章,朋友圈光顾的越来越少。不会像之前那般,每天像完成任务般,或主动,或被动打开朋友圈,消灭小红点,刷刷刷,一次刷到底,打开配图再关闭,点赞或者评论。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每天重复几次,所消耗的时间不计其数。
偶尔,我还是会发发孩子可爱的照片,可是即使这样小心翼翼,仍会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元旦,我发了一组带孩子的逛超市逛游乐场的照片。那天初雪刚停,温度尚低。孩子才两岁,但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宁死不穿新买的保暖鞋和棉裤。所以照片里的孩子穿了破破的鞋子和接了一截的旧棉裤,鼻子红红。
没多久,哥哥就发来消息,说看了外甥的照片,鼻子发酸,问我是不是经济紧张,当时就要转账几千块钱过来。
然后一个很好的供应商也发来消息,说孩子长得帅,并发了红包过来。
我诚惶诚恐,再次检查了下照片,如果不是他们的提醒,我真的没注意到这些细节。我立刻删除了那些照片。第二天上班,仍遇到老同事的善意提醒,说我发那些照片就是自己打自己脸。
又一次出乎意料,我引以为豪地晒孩子,却引起别人这么多猜测。
朋友圈,让我该如何和你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