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篷船》是周作人散文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26年11月,它是以书信体形式写的小品散文。本是浓烈乡情,文章却用清淡的笔墨记叙,读起来让我们感到亲切自然、闲适平和。
全文详述了乌篷船的用途、种类、结构、外形,刻画细致入微却没有冗长之感。
分析其原因,一是琐细中的趣味,文字着眼于记叙对象的有趣之点,多所生发;如“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仅仅以简洁的描述就为乌篷船还原了民间工艺美术的稚拙浑朴;
二是这琐细中的周到:向外乡朋友“子荣”介绍家乡风物,记叙中的琐细,更微沁人情冷暖,故琐细中映照出作者蔼然长者之声貌。
文章表面上看,作者是在写乌篷船,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闲适的人生观。在他看来,每个人大可不必行色匆匆,心急火燎。心平气和、淡泊恬适才是处世的最佳态度。
山、水、树、桥等,这些自然景观在作家笔下是那么的悠闲自在,具有《国风》的味道,以及陶渊明诗歌的味道。实际上平和冲淡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境界,它可以避免感情的极端形式。
“他”是那样津津乐道于故乡的“船”:讲了白篷船,又讲乌篷船;小船呢,又是怎样的矮、窄,“遇着风浪,或者坐得稍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简直唠叨得没个完,似一位热心肠的导游。
他历数沿河景致,岸旁乌桕红蓼白平、隐隐远山、迎面而来的各色的桥,如数家珍;讲述夜航趣味,舷低水荡橹摇,岸上犬吠鸡鸣,绘声绘色;怅叹旧俗衰亡,庙戏的颇有趣味,“海式”剧场的颇多粗俗,爱憎分明。
所有这一切只为说明应该怎样去欣赏那些风物的美好之处。心平气和,悠闲自在,不惊不乍,随遇而安,这是“游山的态度”,也正是作者偏嗜的处世原则。
他讲述着重复使用“有趣”、“风趣”、“趣味”这样的词儿,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心思不在“船”,而在“船”中所蕴含的“趣味”、情感、心态、生活方式、人生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底蕴。
慢慢地读下去,我们就会像进入角色一样进入作者笔下那样的“大味必淡,淡中求腴”境界:
“黄昏……夜间……暮色苍茫……困倦的时候,一种寂寥的、倦怠的,几分悲凉又几分肃穆的历史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我们可以看见“山……河……乌桕……红蓼……白蘋、雨舍……桥”,面对宁静的、永恒的自然;又可以听见“水声橹声……招呼声……犬吠鸡鸣”,更有那“庙戏”歌吹的悠扬、婉转、朦胧……应和着传统的呼唤。
然后我们心中感到自由,松弛--“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岂只是“行动”的“自如”。这一切,确实非常的“迷人”。
一路行去,一路欣赏,处处是目的,也处处无目的。为作者称道的是茫茫暮色,是挂荔东门,是黄昏水乡,是夜水奏鸣,还有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地品味庙戏。
这些水乡平凡之极的物事经作者随意清谈,便如传统写意国画,气韵充沛,情趣隽永,作者平和冲淡的人生观也就在我们面前的肆意想象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