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宿舍里不知怎么大家聊到了青春片的话题。立刻就有人表示,没有怎么看过青春片,觉得看那个没有什么意思。对于这个想法,我一时间不知道怎样去反驳,却也并不苟同。
这些年讲青春校园的电视剧、电影就没有断过,从小时候看的《一起来看流星雨》,到《小时代》,再到近年来的《最好的我们》《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
而在我看来,好的青春片是要让观众在剧中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的。
到现在,我最喜欢的青春片还是《最好的我们》。
它开始播的时候我上高三,周围不知道有多少女生被“余淮”掳走了芳心。特别我们是理科班,物理数学题解不出来的时候,很多女生高呼“上天欠我一个余淮那样的同桌啊”。
而我喜欢它,是因为这部剧里,让我看到我的青春,我的校园生活,和我身边人的故事。
我还记得我高一的那个同桌,一个胖胖的女生,不过她胖是因为她有甲状腺病。她喜欢着我们班一个男生,一个高高瘦瘦的男生,还是校篮球队的。她喜欢了他大半年的时候,几乎整个班都知道了,那个男生也知道了。但他不喜欢她,啥表示都没有。
就像剧里简单对韩叙的仰慕和喜欢一样,没有结果,还是喜欢。
她每天吃晚饭的时间都会爬到教学楼顶楼去,因为那里看得到篮球场 ,她每天都会去看那个男生打篮球。
看了大半年,文理分班了,男生选了理科,她也放下了心中执念,去了文科班。两个人各种努力,奔向未来,故事至此就结束了。
好像并没有那么精彩。而对于那个女生来讲,那是她青春里最珍贵的插曲了吧,喜欢一个人到全班都知道,却还是不敢站在篮球场边看着他,只敢自己站在顶楼。
剧中的耿耿是个艺考生,一边发愁自己的文化课,一边努力背文常。其实真正的艺考生远没有如此轻松啊。
当时我们学校的成绩很不好,很多人都选择了艺考这条路。
而这条路却并不好走。
学编导的同学在日复一日写着长长的影评,学美术的同学在不分日夜的练习,还有因为集训一点点拉下的文化课……
艺考结束,还有不到三个月就要高考 。除非当初文化课底子特别好,否则你能过提档线就是万幸。
我们宿舍八个人,四个编导生。我们寒暑假在学校补课的时候,她们在集训;我们在准备一模的时候,她们在各个学校辗转数地赶考;等她们结束艺考回到学校,一边等待艺考成绩,一边复习文化课。我见过她们在一次次校招成绩出来却没有通过时的痛哭,见过她们因为文化课跟不上进度时的焦虑。
那段日子里,哪个班里没有一个余淮那样的数理化是大神,语文和英语却一窍不通的男生;哪个女生心里不曾有过一个像韩叙那样看上去拽拽的男生;每个班里都有一个胖子,他们都会是个逗比,成绩好点的如二班的周末,成绩次点的像五班的徐延亮;班里总会有一个女汉子,为朋友两肋插刀,像蒋年年……
我在看剧的时候,好几次都忍不住哭了出来。三模成绩出来的时候那种紧张又有点绝望的气氛似乎还在脑子里挥之不去,每次大家一起为了集体荣誉而努力的样子还在记忆里,每次离别时的伤感还藏在心里 ……
现在,我也离那段日子越来越远了。 大学的校园了,越来越难找到当初那种志同道合的好友。怀念之余,我也更感谢一些拍出了我的青春的青春片,它们让我再次看到了那段最珍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