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47:不要把成败与先天的能力联系起来,而应把成功与努力联系起来,要相信,只要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好。很明显,父母和老师在子女、学生智力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承担着极大的责任—无论何时做改变都不算晚。分享一下你的生活中或者孩子的教育中和这一理念的思考。
这个话题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正在被塑造和反塑造之中。
本书的作者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体验提出了这样的结论,实际上,最近已经有科学研究证实了这一推论。
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研究领域获得世界广泛赞誉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凭借多年的科学研究无疑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洞察与发现:成长型思维模式显然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
科学已经证明,智商就如同肌肉一样,是可以被发展的。每一次挑战大脑舒适区(Comfort Zone)的极限去学习一些新的和有难度的东西,大脑神经元就会发展出新的连结,长此以往,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我想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告知这一点,这个世界的确在变得越来越可爱,我们能做的努力一定是越来越可行。
成长型思维模式,让我们不断拥抱学习和成长。
前几天我第一次做一场一天的心理工作坊,内心的胆怯和焦虑让我寝食不安,正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让我自己不断对自己说:“第一次一定是最难的,而我的努力每增加一点,也就会使工作坊的效果更好一点。第一次的笨拙是必然的,100场之后的坦然也是必然的。”
因此,尽管当天改幻灯片到凌晨1:30,4:30又要出门去赶飞机,但是在飞机上依旧看了2个小时和心理工作坊相关的书,因为我坚信多努力一点一定会更好!成长型思维模式也让我明白,演讲也是需要练习,焦虑最多的一定是第一次,所以努力练习才是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认为自己不行。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让我们把成败和那些自己无能为力的因素联系起来。
例如考试不好,是因为自己太笨,而太笨是因为天生智商不高,再努力都没有,久而久之会有习得性无助,就是习惯放弃,习惯认为自己不行,也变成了条件反射,在某一领域丝毫不做努力就直接接受不行的结果。
身边有个朋友,勤奋努力,待人接物都深受我们喜欢,但她的自我价值感不高,我们去回顾她的生活经历,原来在生活中以前有一个重要他人总是用这样的评价来形容她,天生很笨,天生不行,导致其实现在的重要他人早已经远离了,她还是习惯性会觉得自己笨,自己不行。
在泰国,当小象还很小的时候,人们为了驯服它就会用很粗的链子绑住它的腿,使它挣脱不了。随着小象长大,其实它的力气早就能挣脱铁链了,但是由于小时候曾经的挣脱未果,导致它已经不再做努力,所以那根如今细细的铁链,也能让它温顺的被绑住,这就是利用了小象的固定思维模式,习得性无助的结果。
结论
成长型思维模式,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思维模式,所以值得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孩子学习。
在人生的道路上,成长型思维模式能使人拥抱学习和成长,能够正确理解努力对智力成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时,都良好的适应能力。
拥有希望和努力,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