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上有一个四维的概念,就是三维加另一维——时间。英语就像多出了这一维,英美人说话时,每句话都要在时间中找到一个定位,即使后面没有具体的时间名词。要掌握它其实很容易(有点儿大言不惭),就是你要有一个时间定位——只有你活着的这一秒是“现在”。
时态的秘密
回到技术层面,下面我准备谈一谈时态。
记得初中英语刚学到时态的时候,它带给我的巨大困惑与青春期的迷茫交织在一起,让那段日子变得相当难熬——也许学校应该把“时态”列为青年心理的危险期。
相对来说,欧美人要幸运多了,因为汉语是世界上少数几种字面本身没有时态变化的语言,而他们绝大多数人又不需要学汉语。但是,当他们学汉语的时候,他们要面临的困惑同样能让他们抓狂:中国人说话为什么没有时态啊,这话还怎么说啊!
时态是一个学术性的词,其实就是时间了。
汉语当然也能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但汉语表示时间的时候,会加上具体时间,比如“昨天”、“明天”、“下个月”,还会用上“会”、“要”、“了”、“过”、“已经”、“曾经”等词来辅助,动词本身的形态是不发生任何变化的。
但英语是动词本身的形态要变,加上“ed”、“en”、“ing”之类的,到底什么时候加什么,什么时候用哪个时态,真是让中国人头大死了。其实是我们自己把它搞复杂了。
我们过于注意时态变化的语法是否正确,忽视了它的实际意义。实际上,只要你像英美人一样从事实本身出发,把注意力从“怎么说”转移到“说什么”上,时态不仅不乱,反而会成为表达的有力工具。你会发现,你不用那个时态,就没法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反过来也就是说,只要你把你的意思说清了,你的时态就一定是正确的。
我不准备把每个时态的名字都列在这儿,英美的婴儿学说话的时候不知道它们,我们也没必要知道。英语大约有10种左右的时态,我想用一句也许是英美人每天说得最多的话来举例,变换它的时态,你会发现它的意思和内涵也将发生极大的改变。这句话就是:“I love you.”
1.I love you——“我爱你”,女人对男人这样说时,就是说在她说这话的这一时刻,一切正常。男人的存折现在就放在女人那儿。
2 .I loved you—— “ 我爱过你” , 仅仅加了一个“ed”,就把这爱置于过去了,哪怕是说这话的前一秒,至于现在她到底爱不爱你,有可能爱,也有可能不爱,要看后边跟着的话了。男人的存折已经不放在女人那儿了。
3 . I have loved you——“我爱过你了”,说这话有点大义凛然的意思,她可能想表达“你真是个极品,我知足了”,也可能是想说:我以后都不会爱上别人了,你存折给不给我都没关系。
4.I will love you——“我会爱你的”,这话的潜台词是:不管多苦多难,亲爱的,把你的存折放我这儿好吗?
5.I am loving you——“我爱上你了”,习惯上一般说成“I am in love with you”,这是爱的表白,是初入爱河的表示:从今天起就把你的存折放我这儿吧。
6 . I was loving you—— “ 我( 那一段时间) 很爱你”,至于后来为什么不爱你了,你不用管。你的存折在她那儿放了一段时间。
7.I will be loving you——“我要和你相亲相爱(比如说一辈子)”,她相信到那个时候那种相爱的状态一定会实现:准备好你的存折吧,不过暂时我还不需要。
8.I had loved you——“我爱过你了”,这个时态和3在汉语上没法区别,也就是说汉语在字面上对这个时态终于无能为力了,但对英美人来说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可能出现在分手信里,女人知道她不能当面对男人说这话了:存折我给你放抽屉里了。
9 . I should have loved you——“我(那时)真应该爱你的”,但她那时候没爱,现在后悔了:亲爱的,你把你的存折都给了那个90后吗?
你看区别大不大?时态对英美人来说就如自家与邻居的房子,不同时态之间的差别极大,他绝不会走错门。时态不仅表示不同的时间,还表示这个动作对现在、过去及将来的影响,表示这个动作是否有持续性。不同的时态绝不只是语法意义的不同,更主要的是语言含义的不同,也就是说,它们说的是不同的事——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对英美人来说,不同的时态就是不同的河流,“love”和“loved”根本就是两个词,两回事。
上面举了9种时态的例子,还有几种时态,大家可以排列组合去,不过不常用,我们更难分清,但对英美人来说也是有意义区别作用的。
物理上有一个四维的概念,就是三维加另一维——时间。英语就像多出了这一维,英美人说话时,每句话都要在时间中找到一个定位,即使后面没有具体的时间名词。要掌握它其实很容易(有点儿大言不惭),就是你要有一个时间定位——只有你活着的这一秒是“现在”。去看一下你屋里的表,对,就是那个时间,其他时间,不是“过去”就是“将来”,至于到底该用哪个时态,你只要看那个动作对于“现在”这一刻的意义就行了——要以你的这一秒为时间原点。
只有正在发生的事才能用现在时。“ He likesswimming”,你要想说“He is swimming”,你就一定和他处于同一个时间内——他这会儿一定在水里泡着。
这里有一个秘密。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对时态有困惑?那是因为我们几乎从来没有和别人面对面说过英语!所以我们几乎从来没有使用“现在时”的机会!我们也就无从建立起英语那个“现在”的时间原点的概念。
英语对我们来说几乎只存在于书面,而书面的英语差不多全是用过去时写成的。比如小说,你读它就相当于作者在和你说话,但他所讲的事都是在此刻之前发生的,所有书面英语在写作时都会预计读者读到的时间。报纸说什么事可能会在一周后发生,尽管它的写作时间是昨天,但它仍可以在文章中使用将来时,因为那对于第二天的读者来说仍是将来。
时态的确可以搞得很复杂,可以是1990年的人想象2020年的人回忆1980年的事,但这些你都不用管,你只要牢牢守住你当前活着的这一秒——再去看一下表吧,就以此为原点,根据那些事对你现在的影响使用时态。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吃了定心丸。就算是“today”今天, 你也能用“原点”把它一劈为二,照样可以分清“过去”和“将来”。
其实,时态的意义就在于说话人以“当前活着的这一秒”为原点建立起来的语言的时间坐标,是所有过去、未来之事对现在的影响,说到底还是想表达一种时间的意义和感觉。由于我们没有“现在”说英语的机会,自然也形成不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感觉。
可到底怎么才能形成对时态的感觉呢?材料那么多,我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最好,反正你从语法书里学不到。
有人,说汉语没有时态变化,不是也能表现时间?的确,不过汉语加的零碎东西比较多,而且大多数时候都要把那个具体的时间带出来,这一点就显得不如英语语气凌厉。比如上面举的“I love you”的9种变化,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差别,但9句话的字面主体并没有变,一通到底,显示出一种语言的内在联系。有了时态变化的英文,在表现时间上更直观醒目。
其实也有英语专家认为,句子中如果已经有具体时间(如“今天”、“明天”),时态的变化就显得多余了。但是,英语毕竟可以做到不靠加“今天”、“明天”就能表示时间,时态毕竟还是有用处的,而且英美人已经习惯了有时态的语言,没有时间这一维,他们的宇宙就毁灭了。
想象一下,如果苏格兰场的警察在案发现场发现两张被撕成碎片的信纸,一张写的是英文,一张是中文,他们从前者获得时间信息一定更容易,破案也许会更快吧。(找个汉语专家也费了他们不少时间!)
到底是英语的时态让英国人形成了守时的观念,还是英国人的守时观念促使英语形成了时态(也可以把这句的主角换成西方人),不得而知。反正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也不差,约好见面一般也就迟到一个小时而已——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