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也遇到过熊孩子的袭击。
他们来你家串门的时候,在你房间里乱翻乱拿,随意损坏你的手办。家长却说:“他不是故意的。”
你出门坐高铁飞机的时候,邻座的孩子大声喧哗,打翻可乐在你身上,家长却说:“小孩子就是爱动。”
昨天,两条关于熊孩子的新闻同时上了微博热搜。
南宁机场一航班因台风无法起飞,旅客们对航空公司的安排非常不满,一群未成年人在家长的“指示”下抢占航空公司柜台,并在柜台里玩起了游戏。
广西南宁两女子带一男童在某影城观影,期间孩子时有吵闹,旁边一女子无奈换位到前排。之后,男童连续踢她的座椅靠背,女子提醒他们注意素质,抱男童的女子怒而猛踢其椅背。
散场后,女子再度提醒文明观影,结果被对方打伤,手机也被砸烂。
像这样的新闻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无处不在的熊孩子,是一个令很多人抓狂的存在。
越来越觉得事业有成的父母不算什么,那种能养出坐飞机高铁不哭不闹、不踢椅背,戴上耳机就认真看动画孩子的父母才是真的牛逼。
△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成了多少熊孩子的免死金牌
8月23日,在英国埃塞克郡博物馆,正在展出一具有800年历史的砂岩棺材。为了给孩子拍照,一位家长帮着孩子爬过玻璃防护栏,让孩子站在了石棺里。
800年过去,砂岩棺材的材质已经非常脆弱,承受不住几个熊孩子的体重,应声断成两截。
发现事情不妙,家长带着孩子逃之夭夭。
熊孩子被形容为“一种恐怖且残暴的生物”。
他们被吐槽为“世界公敌”,是一类随时都可能上新闻,成热搜的焦点人物。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柏女士带着5个月的女儿去卫生服务中心打疫苗,打完之后孩子哭闹不止,柏女士便将孩子抱到留观室进行哺乳。可就在这时,一个6岁左右的小男孩突然冲进来,直接拿起手机对着柏女士拍照,“连续拍了好几张,然后转身就跑”。
事后,男孩奶奶解释说孙子只有五六岁,“没必要较真,只是小孩子不懂事”。
听到此番话,柏女士可气又可笑:“难道能一直把孩子小当作借口吗?六岁的孩子早该清楚男女有别,更别说拍别人的隐私部位了。”
小孩子不懂事,家长也跟着不懂事?
每一个“胆大包天”的熊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厚颜无赖”的熊家长。
△
父母的修养就是孩子的教养
人的成长往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小孩子的第一个模仿对象不是老师,也不是朋友,而是自己的父母。
科学研究表明,当孩子还是胎儿阶段的时候,就可以感应到母亲的所有情绪,这也是很多医生告诉孕妇:“怀孕一定要保持好心情,才能生出个乖宝宝”的原因。
2004年张以庆执导纪录片《幼儿园》记录了我国武汉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中14个月的生活。
“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生活中的生活片段,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在纪录片开头字幕中出现这样两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曾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位熊孩子偷走了书店的四本书,第二天店员开门营业时,发现门缝里塞了一张纸条和40元钱,上面写着:“我教子无方,儿子在你店里偷走了四本画书。本应带着儿子来道歉,没开门,对不起。”
家长的脾气性格、为人处事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己家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电影《伊甸湖》中,一对情侣在野外露营时遭到一群粗野无礼的少年残暴攻击,当女主满身是血地向少年父母控诉时,得到的回复却是“他只是个孩子啊,这里我们说了算”。现实中儿童的原生暴力,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的展示。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在成长的初期对于“暴力”和“是非”是毫无意识的,就好像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都会拍打动物、破坏物件等轻度暴力行为。而此时父母的积极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而后就要看父母如何书写,家长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
△
做错事时,不仅要让孩子认错,还要让他为自己的错付出代价
两年前,广东惠东商场发生火灾,造成17人死亡,其中包括5名消防官兵受伤。而火灾是由一名9岁的男孩引燃,他在商场四楼一店铺前用打火机玩火,引起货品燃烧并蔓延。
家长没有管好自己的孩子,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孩子的的家长有直接的责任。孩子没有能力为犯下的错赎罪,家长必须背锅。
美国著名成长心理学家皮克哈特曾说:“当熊孩子犯错之后,最好的结果不是剥夺,而是修补。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所以他应该因此做一些事以弥补其过错。”
他相信让做错事的熊孩子采取弥补措施是有效的。他举例说:“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从自己父母那里偷钱,那么为了弥补受到伤害的父母之间的感情,修补行为就可以是把钱还回去以及陪伴父母度过愉快时光,或者周末多做点家务。他在进行修补行为的时候,也会反省自己。”
安娜是一个博士后妈妈,她的女儿现在4岁,可是非常恼人的是,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竖中指。孩子一生气,就喜欢肆无忌惮的对人竖中指,父母和老师都因为孩子的这个粗野行为很无奈。
有一天,孩子妈妈忍无可忍了,决定一定要改掉她这个坏习惯,于是在被熊孩子无故竖中指的时候,命令孩子站在大街上竖中指,还要求孩子一边竖一边大喊“竖中指,很丑!”
一开始,孩子还觉得蛮好玩,一度还将竖起的中指伸到鼻子里头,做挖鼻屎的样子,引来过往行人的哈哈大笑。
但在中指竖了大约3个小时之后,孩子的表情开始从兴奋变成沮丧最后竟然主动申请跟妈妈道歉并写保证书,而孩子最终也信守承诺,再也没犯。
熊孩子无力承担认错的代价时,熊家长必然要负起责任。
△
合格的家长,不只告诉孩子“不要做”,还要告诉“怎么做。”
卡尔.皮克哈特曾谈及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很多时候,家长跳过了沟通这个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开始惩罚孩子。但是你必须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谈谈,告诉他所做的这件事、这种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是怎么伤害到别人的,让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教育家马克西.伦纳提出了“冷静期”的概念:“哪怕孩子做了非常离谱的事,比如一名18岁女孩向法官竖中指,或者7岁孩子偷偷开车兜风,只要结果没有威胁到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父母在发飙教训孩子前,应该有一个‘冷静期’。”
这段冷静期,为的是让父母能够冷静下来,避免过度情绪化导致的与孩子的针锋相对,激化亲子矛盾。
很多时候,孩子做错事之后父母只是教育他们“别这样做”或者“别那样做”,但并没有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相同的错误他们很可能会再犯。
之前在火车上,看到一个年轻的妈妈抱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小女孩可能是第一次坐火车,觉得很陌生,于是哭着喊着说要下车。她妈妈先是安抚她,然后轻轻地跟她摸着她的小脸蛋说:“你刚才这么哭,把身边的叔叔阿姨都吵到了呢,你是不是做错事了啊?”等她点完头又说:“你该向他们道歉,因为你给他们添了麻烦,今天的零食也不许吃了,除非你好好给人道歉。”
那小姑娘怯怯地说自己害怕,她妈妈回:“没事的,只要你真诚地说对不起,他们会原谅你的。”
然后小姑娘就泪汪汪地挨个跟我们道歉,瞬间心里一暖。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离开父母进入社会,没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会继续包容他们。
郭德纲曾说:“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出娘的手艺,说话办事看出爹的教养。”
不要想当然的以为,到年龄h自然会懂事了,那真的只是你以为而已。
父母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并不是一张房产证或一部车,而是立足于社会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