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偶尔会感到沮丧,感觉整个生活似乎是灰色的,什么都不值得去做,这种温和的抑郁通常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还有一些人则可能因为一些心理创伤(失恋、失业、融资不顺、人际冲突、挂科、亲人离世…),在一夜之间就进入重度抑郁发作期,整个天空变成了黑色。
抑郁的开始通常是渐进式的,在酝酿了几周或几个月之后才出现。发作期一般都要持续几个月,然后又像开始时那样渐渐消失。
抑郁包括了很多变化,情绪的、动机的、认知的、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常见表现有:
1.抑郁心境
2.丧失愉快感或对通常活动的兴趣
3.食欲紊乱
4.睡眠失调
5.心理运动迟滞或不安
6.丧失活力
7.无用感和罪疚感
8.思维困难
9.不断出现关于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女性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大约是男性的两倍。对于这种差异可能的解释是女性倾向于分析他们的抑郁,而男性则更容易做到努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抑郁可能出现在任何年龄,甚至是婴儿,抑郁比率在青春期中期开始激增。
在抑郁的婴儿中,最引人注目的警告信号就是不吃东西,在大一点的孩子中,表现为冷漠和不活动,在青春期,最突出的症状是生闷气、消极、低自尊、退缩、抱怨得不到理解,可能还有反社会行为和吸毒行为。在老年时期,缺乏愉快和动机、表达出无望、心理运动迟缓或者烦乱是常见表现,妄想和幻觉也比较常见。
当抑郁症来袭,我们可能感觉措手不及,会问为什么是我?或者我怎么才能治好呢?关于患病原因和心理治疗,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都作出了解释和治疗指导。
一、行为主义:
许多行为主义学家都把抑郁视为消退的结果,一旦行为再也得不到奖励,那人们就会停止这一行为。他们会变得不积极和退缩,即抑郁。抑郁患者并不缺乏快乐的来源,而是他们失去了体验到快乐的能力。
抑郁的人具有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模式,他们会不断寻求安慰,会从他们感觉不再关心他们的人那里强行要求”关心“行为。但是,他们从家人和朋友那里获得的不是爱,而是一种空洞的安慰,或者更严重的是拒绝,一些研究已发现朋友和家人的拒绝反应容易维持或加剧抑郁。无论令人讨厌的社会行为是否预测了抑郁,抑郁个体糟糕的人际技巧可能助长了他们抑郁的保持。
对抑郁的行为主义起促进作用的方法有行为激活和社交技巧训练。行为激活通过让抑郁患者参与一项计划好的、积极的活动来提高抑郁个体的情绪,并帮助他们重新开始他们的生活。通过完成越来越难的任务,患者渐渐开始完全参与到那些行为中去了,这些行为能够鼓励他们进一步进行活动并改善他们的情绪。
抑郁患者并不受他人欢迎,社交技巧训练的目标是通过教会他们一些基本技术从而直接矫正他们的行为,使他们的社交活动能令人满意。患者会学习如何开始一个谈话,如何保持眼睛的接触,如何进行一些小型的交谈,如何结束一个谈话,他们会学习社会化过程的一些具体细节。
二、认知主义:
在抑郁的认知学习模型中,马丁·瑟里格曼指出,抑郁就像习得性无助一样是对无法逃避的或者似乎是无法逃避的应激源的一种反映,它使人觉得他或她缺乏控制强化的能力从而破坏了适应性反应。当有一个明显的、突发性的事件引起抑郁时,它通常都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失去某个人或某种物。
无望模型指出,抑郁也取决于相信消极事件会一直持续下去或再次出现(对消极结果的期望)。当一个人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两种期望时,他或她就会变得无望,而这种无望正是抑郁的直接原因。
研究者们认为,对无助和消极结果进行期望来源于人们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归因和推断,也就是所察觉到的这种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如果人们把消极生活事件的原因归为(1)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2)广泛存在于他们生活的许多方面,而不是特定存在于某个领域,(3)内在的或者是他们人格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在的或者是环境的一部分,那么这些人最有可能出现无望感,从而出现严重持久的抑郁。推断应激事件会给自己带来消极结果的人也更容易变得无望和抑郁。
关于抑郁的另一个主要认知理论是阿兰·贝克的消极自我图式模型。贝克认为,这种倾向于把自己视为一个“失败者“的认知偏向是抑郁的基础性原因。如果一个人由于儿童期的经历而发展出一种认知”图式“——在这种图式中,自我、世界和未来都被看作是消极的,那么这个人就容易患抑郁。应激很容易就会激活这种消极图式,接下来的消极知觉只是强化了这种图式。
研究指出,抑郁个体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消极自我图式,一种是以依赖为中心,另一种以自我批评为中心。对那些有依赖性自我图示的人来说,应激性社会事件——换言之,那些能最敏锐的感觉到他们的依赖性的情境——导致了抑郁。而对那些有自我批评图式的人来说,失败会引发抑郁。
针对抑郁患者的认知偏差,临床上常用的心理治疗是对患者进行认知再训练,对功能失调性思维进行修正和尝试改变图式,同时会用再归因训练,在这种方法中,患者学会如何以更具建设性的方法去解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例如,”那不是我的错,是环境的错。“,”不是我整个人格出现了问题,只是我对陌生人的反应方式有问题。”等等。
三、心理动力学:
弗洛伊德和早期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家们认为,抑郁是自我对内部心理冲突设置的牢固防御。如果一个人对一个东西有着矛盾的(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感情,那当他失去这个心爱的东西时,抑郁就会产生。在面对失去这个心爱的东西时,负面感情就产生强烈愤怒。同时,正面感情就产生罪疚感,也就是觉得自己没有对现在已经失去的心爱的东西采取恰当的行动。
由于这种罪疚感,也由于心爱的东西被合在一起了这种早期记忆,这个伤心的人就把他或她的愤怒转向了内部而不是外部,从而就产生了自我憎恨和绝望,我们称之为抑郁。在自杀情况中,这个人实际上是要杀死被合在一起的自己所爱的东西。“内在的愤怒”逐渐上升为“内在的谋杀”。
现代的理论家们已经拓展并修正了早期的观点,他们一般都相信,抑郁根植于一种非常早的缺失,常常是失去父亲或母亲,或者存在这种威胁。最初的创伤被近期一个突然的打击再次激活,比如离婚或者失去工作。无论突发性事件是什么,这个人会重新陷入婴儿时期的创伤。这种倒退的主要结果就是无助和无望感,反映了婴儿面对伤害时实际上没有力量。由于觉得自己不能控制他或她的世界,抑郁患者就只是退缩。
尽管许多理论家可能都不再认为愤怒是抑郁的中心,但他们觉得对内心事物的矛盾感情(即“爱一个已经被“吸收到”自己内部的人)是抑郁患者情绪上陷入窘境的基础。自尊的丧失是抑郁的主要特征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抑郁患者是”爱的瘾君子“,他们通过不断的从其他人那里寻求安慰和放心来补偿自己已经耗尽的自尊。
和多数心理动力学理论一样,这些假设并不能完全进行经验验证,但是有观点已经得到了检验。抑郁患者对他人有高度的依赖性,失去父母可能是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指出在一种“缺乏感情的控制”的养育模式下,孩子被过度保护,同时真正的温暖和关心太少,这种模式会使孩子长期感到无助和过度依赖。当长大成人后,遇到应激他们会更容易因为感到无助而出现抑郁。
心理动力学疗法通常通过自由联想、梦的分析以及对阻抗和移情的分析,来努力揭示当前抑郁的儿童期根源,并解释人们对最初和现在失去了的东西的矛盾感情。今天的心理动力学治疗者更加关注患者现在的环境而不是他的过去。
人际心理疗法认为治疗者和患者首先要确定引发抑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四个最常见的核心问题是忧伤、人际之间的争吵(如,失败的婚姻),角色转变(如,退休)和缺乏社交技巧。一旦问题确定之后,治疗者和患者就不花时间去进行解释和分析了,他们会通过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和贯彻这些解决方法的策略直接去攻克问题。
总的来说,抑郁症的出现其实是一种信号,它提示我们要给自己的天空扫扫灰了。如果你的天空有点灰,不妨找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聊聊,这样会扫的更快更干净。
关注精神健康,造就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