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自己找了一个十分不讨好观众而且容易惹起口水的烫手山芋般的题目——《且听风吟》这书究竟好不好看?
按照我喜欢研究、直奔主题的性格,我先去找一些学术性的文章看看。
其一:
作者通过小说文本于历史史实的互文,小说文本与音乐以及广播、电影等媒介的互文,以及文本与文学经典作品、文本内部的自我指涉间的互文,在诸多文本的ON与OFF之间使这部作品不再仅仅是夏日十九日间的青春感伤物语,而是蕴含了村上十余年后所追求的“综合小说”的指向。——刘研《《且听风吟》的互文性文本策略》
其二:
村上春树的创作理念不同于日本传统文学,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性质。而处女作《且听风吟》正是在打破传统小说内部系统的前提下,对小说外部形式进行的第一次变革。——杨炳菁《试析村上春树的处女作_且听风吟》
我在翻了十多篇学术文章之后,发现可以把他们的观点概括成三点:
1. 小说的外部形式是不同于传统的、革新的、后现代的。
2. 小说的结构是松散的;语言是简洁的、幽默的、重复互文的(不同的段落谈到相同的主题并且相互呼应、相互解释)
3. 该小说有指示性,预示着村上以后小说的样子。
好吧,姑且认为他们说的都对,但是我发现对我没什么用。我是一普通读者而已,我不关心这些,我只关心这本书好不好看而已。
我再来看看民间评价。
其一,豆瓣评分7.7分,算是不错的成绩。
再看豆瓣评论,有指出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种孤独感的,有喟叹其中的伤感气氛的,有摘抄句子的……总体来看是五花八门热闹得很。
我倒觉得,下面这个村上朋友的评价反而更直接犀利,让人痛快。
总之呢,民间的评价是非常多样化的。本来嘛,阅读就是十分个人化的东西,个人体验结合个人爱好,表达出来的观点当然是不尽相同、差别很大甚至相互矛盾的,难以形成一种客观的统一认识。这就是所谓的各人有各人的“个人真理”罢。
所以,我的问题回到了原点:究竟这本书好不好看呢?
这问题可能是没有客观的、统一的答案的。我得换个问法,才有研究下去的意义,比如:
这本小说究竟有什么东西吸引着你一直读下去?
这就好办了。我举手发言,“老师,这问题我能回答。”
我们先来看看故事梗概,本书的故事是及其简单的,简单到我可以用两个短句概括:
1。21岁的“我”于某个夏天在“杰氏酒吧”邂逅一位喝醉的女孩,交往18天后,无果而终。
2。“我”的好友——鼠,失恋了,整天和“我”泡在一块,最后开始写小说,寄给“我”当生日礼物。
故事这么简单,若按照时间顺序一五一十地写下去就完蛋了,必定平淡直白,无法吸引眼球。作者玩了两招:
第一招:多维度叙事,营造一种万花筒的效果。
一堆纸屑平凡无比,但若把它扔到万花筒里去,通过折射再折射的镜面展示,就会变得绚丽漂亮。
村上做的就是这种事。故事情节简单,但毕竟是故事,有故事就有作者,身为作者就可以站在故事之外,相当于站在另一个维度去观察这个故事,去展开它,就能为它增添独特的风景色彩。本书一开始,村上就谈写作观,谈作家哈特费尔德,本书结束时又谈这些,就是为了增加一个视觉维度。
故事中间更是插入了无数的碎片状的文本,来增加故事本身的色彩,比如说NEB广播、比如音乐、比如说讨论生物学家和喷气式飞机、比如说插入别的作家的故事,甚至于——画了一件T-Shirt在文本里。
第二招:删减情节、限制读者视野,从而制造悬念。
读过古龙的作品的读书应该对“删减情节”这招不陌生,对于不好看的、不精彩的、平淡的情节直接就跳过去,不再描写,所以故事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读者看到的都是好看的内容,当然愿意往下看。
村上删减剩下的,都是一些有冲突的、有矛盾的、突兀的、不普通的情节,或者是能引人思考的情节,或者是能撩人情绪的情节。所以有评委说本书“每一行都有微妙的意趣”。
村上还限制读者视野。读者看他在正说、反说、甚至胡说,反正他就不好好说正事。比如故事一开始,悬念其实就很多:
1. “鼠”为什么讨厌有钱人?
2. 我和“鼠”为什么无所事事、整天喝啤酒?
3. 为什么情节突然一转,直接就说我和“鼠”醉驾撞车的事了?
4. 为什么又突然扯到我去看心理医生了?
5. 画面再一转,就是我睡醒,身边躺了一个赤裸的女孩。这是什么情况?这女孩怎么来的?为什么没穿衣服?我和她有OOXX过吗?
我是先看完《1Q84》,再看《且听风吟》的,实不相瞒,真有心理落差:处女作就是处女作啊,不能和成熟的后期作品同日而语、相提并论。
但是,这书也有魅力吸引着我再三阅读,我读完第三次后,就不禁问自己:为什么自己老是想看呢?
于是我就得到上述的答案。
现在回头想想,村上春树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也确实是有写作实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