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者戴上光环与走向陨落,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同源的。 —— 金融帝国
7800万年以前地球的自然环境是那么的温暖和潮湿。此时爬行动物非常迅速的适应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将自己快速发展壮大起来。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而抢占了越来越多的生存资源,最终成为当时地球的主人。突然地球的自然环境开始变得寒冷与干燥,曾经带上光环的恐龙迅速的灭绝了,而从来就没有展露过锋芒的昆虫却活了下来。
市场和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市场特征。以股市为例,95年以前市场热点是小盘、绩优、含权;95年市场热点是异地、大盘、低价;96年到97年上半年市场热点为绩优、大盘的行业龙头;97年下半年到2001年市场热点为绩差、小盘、曾经被誉为“死亡板块”的题材股票;2001年至今的市场热点又回到以业绩为主线的价值投资。
大盘与小盘、绩优与绩差、价值与题材等等,这些互相矛盾的概念都曾在股市某个特定的阶段称霸一时。98年至2001年市场以不炒市盈率而炒“市梦率”为主流理念,而之前和之后市场的主流理念都在宣称“业绩是市场永恒的主题”。从基本面来划分的话,还可以把特点的概念进行更细微的划分。但这些更微观的概念,似乎寿命会更加的短暂。
从技术面来看,市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市场特征。有时价格在一个非常窄幅的空间内不断整理,有时价格又在不加停顿的勇往直前;有时市场牛市冲天,有时市场又熊气弥漫;有时市场运行的非常缓慢,总是一步三回头,有时市场的趋势特征又强大的超过所有人的想象力。
根据“巨变效应”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截然不同的转变往往发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而并不是缓慢渐进的改变。2001年6月之前市场不温不火的横向整理,而之后市场却迅速走出了夸张的下跌行情;2005年7月以前市场熊气弥漫,而之后似乎突然就变成了势不可挡的牛市。这种在两个极端之间跳动的现象,在市场上屡见不鲜。
做交易不外乎就是靠对规律的寻找,找到某种概率优势。而规律我们又可以分为微观规律、宏观规律。越微观的规律就越能让交易者创造出越辉煌的战绩,但同时越微观的规律能够保持有效的时间就越短。同样,越宏观的规律就越能够保持更长的有效期,但同时越宏观的规律就越难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创造出辉煌的战绩。
曾经在股市上,熊市中我通常不是做得最好的,做得最好的是死空头;牛市中我通常也不是做得最好的,做得最好的死多头;但有意思的是,一轮牛熊循环过后,能够超越我战绩的人总是寥寥无几。所谓死空头就是把熊市中任何上涨都视为反弹的人,死多头就是把牛市中任何下跌都视为回调的人。而对于我来说,无论牛市还是熊市,也无论我是看涨还是看跌,只要是能够超过一定幅度的反向运动,我都会视为趋势的改变。如果趋势没有改变,我会在其后更不利的价位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很显然有成本的人,永远没有无成本的人利润大。
也许“恐龙效应”真得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很多交易者都是在戴上光环后快速的陨落。能够戴上光煌的交易者,必然更多的利用、依赖了市场中的微观规律。同时他们的辉煌也不可能过多的在交易中考虑到成本问题。一个交易者越能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似乎就越不可能适应变化后的市场环境。这时通过过度适应市场而戴上光环的同时,也就为其后的陨落埋下的伏笔。当市场的特征出现巨变的时候,这种过度适应市场的交易者就会被市场迅速的扫地出门。
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脱颖而出不久的哺乳动物,也生存着远为古老的昆虫,但这之间的恐龙却灭绝了。有意思的是,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股票书籍中,也存在着别无二致的现象。我们能看到最近几年才风靡起来的最新交易技术,也能看到上个世纪初流传下来的交易理念,但这之间的几十年似乎真的是一种真空。记得97年时,市场流传着一种“小波浪理论”的分析方法,据说当时抄低逃顶屡试不爽,但后来这种方法就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了。也许越古老的、越简单的交易理念才能越接近交易的本质,而那种精确的交易技术似乎总是会短命的迅速被人遗忘。
按照这种理论推导下去,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好的交易者应该是那种从来没有展露过头角的人。这和我们的常识似乎不太相同,交易比赛的获胜者在展示他们辉煌战绩的同时,总是能够吸引更多交易者的眼球。在我看来,好的交易员应该是默默无闻的,他们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辉煌。而这些默默无闻者,却一遍一遍的看着其他高手从戴上光环到迅速陨落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