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好著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媒介文化的发展、含义以及媒介文化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作者没有提出比较精炼的理念方面的东西,主要是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特点,将研究对象分为多个群体加以观察,将媒介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和他们的个人因素连接起来,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观察职业行为、职业理念与媒介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者一共介绍了五个群体——作家群体,采编群体,青年学生,农民群体,教师群体。对于采编群体以及青年群体,个人觉得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近。在分析青年学生媒介接触现状时,作者一共才发了170份问卷,而且只在浙江区域发放,根据问卷表示在“接触媒体最多的选项中”,网络高达92%,电视媒体站54%,手机媒体占49%,报纸占24%,书刊占21%,广播占5%。但是我觉得青少年是一个很复杂的群体,不同发展城市的青少年的媒体接触比例会有差距,城乡青少年会哟差距,不同学历的会有差距,等等因素都需要综合考虑到,作者在自己所在地区仅仅发放170张问卷就得出结论是不可靠的。但是从自己的切实感受,也可以体会到媒介文化的改变。小时候,对于一个农村娃来说,接触最多的是电视,在我家楼上有一个积灰的听广播的东西,想来应是上一辈人的娱乐方式,到我这一辈已经不用了,先在即便是在农村也几乎家家都有智能手机,电脑配备率要低一点,一是父亲那一辈的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家里不需要电脑,就算有也不定会去办宽带,二是父辈们坚持孩子要好好读书,电脑是玩物丧志。在大学,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笔记本和智能手机,我还没有看见过没有的。但是就使用情况来说,我觉得智能手机的使用频率是要比电脑高的,我这么说是从我周边的人和自己的体验来说的,现在智能手机各种APP客户端,无论是看视频还是看新闻都可以,有些学生连做PPT都是在手机上搞定,还可以自带漂亮的模板,一定不比在电脑上做麻烦。报纸是几乎不看了,老实说院里发的新锐报,由学生亲自送到寝室,看的人都不多。
对于采编群体,作者认为新闻从业人员在查询资料、新闻获取方式和采写方式比以前要好了,但是媒介文化的商业性却在慢慢侵蚀新闻传播。首先是受众的改变,以前是记者想让你知道什么,你就知道什么,让你什么时候知道就什么时候知道,但是是现在却是你想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你想什么时候知道就什么时候知道。受众不仅是媒介的受传者也是传播者,记者的地位下降了。在当下市场经济环境中媒介似乎找到了非常适合的生存环境,商业力量已经成为媒介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媒介文化传播过程中遵循的首要原则。就像老师每次在介绍一个新生事物的时候,总会谈到如何“变现”的问题。媒介娱乐化泛滥,低俗化严重,同质化蔓延,虚假新闻屡禁不止,媒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追求经济利益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不应该偏离新闻媒介应该担有的社会责任。
对于作家群体,由于文学与传媒的商业化合作关系日益密切,大众传媒一方面通过市场化导向推进文学贴近生活、走近大众,激发文学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思维,以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运作方式和传播优势,通过新闻化、事件化、聚焦炒作等方式为某些文学活动造声势,将原本平常的创作活动、传播活动以加大和强化,制造出吸引注意力的热闹场面或者流行时尚。前一段时间,青年作家卢思浩又来安大宣传他的新书了,为什么是“又”呢?因为他在去年差不多这个时间也来过一次,估计他把该好好充实自己文章的时间都用来跑宣传了。还有最近热播的IP 大剧《锦绣未央》的作者,因为涉嫌抄袭200部小说,业内众筹助作家起诉,甚至还有热心人把抄袭内容和众多原作内容标出彩色、一一截图对比,做成了一个“抄袭调色盘”公布于网络。。与《锦绣未央》相似,今年大火的《芈月传》《青云志》《幻城》《九州·天空城》《老九门》等剧集都是未播先热。然而一剧播毕,给观众脑海里留下的有什么?《青云志》的冗长拖沓、《幻城》的蓝色美瞳、《九州·天空城》的五毛特效以及《老九门》的剧情广告。《锦绣未央》涉嫌抄袭、《芈月传》的版权纷争,这说明这些“疯狂”改编的IP大剧,繁花似锦的背后透着不小的尴尬。作者还在书中举了王朔的例子,说起《阳光灿烂的日子》可能更熟悉些,这部影片就是由他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来,其实这部书本应该写成长篇的,但是由于他急功近利在尚未完成时就卖掉了。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他一年写了一百多万字,作品良莠不齐,我觉得现在的作家越来越难沉得住气了。
对于农民群体,作者主要强调的是对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农民工的影响。重点说下农民工,因为我爸妈都是。国庆的时候去他们打工的城市,我舅舅说他现在他只要能够存够十万就回家去开个小店,做点小生意,在这里他觉得很孤独,没有娱乐,也不能和家人见面,他每天都会和舅妈视频聊天,晚上就去打麻将,因为实在无聊的很,文化生活极度匮乏。作者认为媒介文化对于农民工来说意义重大,媒介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关注农民工群体,关爱农民工群体,然而媒体留给农民工的版面和频道太少,报道力度偏小,就算有报道,也仅限于农民工资拖欠、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方面,没有对农民工的整个生存状况作出整体反映。
对于教学群体,主要是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以前老师是亲爹,古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感觉老师的权威性没以前高了,有人在互联网上做过调查,网上约有33300项关于教师的调查查询,其中只有1000项是有关教师高尚公正等正面报道。我觉得这点媒介做的很不对,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媒介文化往往有意识地趋时、媚俗、煽情,甚至用低级趣味刺激文化消费者的感官,以此来吸引观众的购买,就在我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的电脑就给我推送了这样一条新闻“女教师被扼喉拽入汽车”,可怕,为什么电脑要给我推送这个,难道不是根据我的阅读兴趣来给我推送吗?教师的身份形象、权威地位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教师因为无法适应新的文化背景下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无法适应新的教育与学习环境等,对现实的客我产生怀疑、厌恶,并进而对自我能力、个性、职业选择产生怀疑,引起消极的自我体验,媒介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青年教师锐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削弱了他们自我控制意识。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研究不够严谨,但是对各个群体的媒介文化的变迁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并且诚恳的给出了建议,看完后没啥若有所悟的感觉,只是他将这些已经存在于我们脑中的社会现象,很详细清晰的捋了一遍,让读者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媒介文化的变化以及对不同群体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