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约翰·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创作了168首圆舞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了。这首作品写在奥地利刚刚在普奥战争中失败之后,乐曲驱散了笼罩在奥地利人民心头的阴霾,帮助人民重新树立民族的自豪感,培养起乐观和积极的精神状态。这首乐曲在奥地利人心中的熟悉程度不亚于国歌,所以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属于大型套曲形式,一首作品一般前有序奏,后有尾声,中间包括若干首小型圆舞曲。乐曲结构比较复杂,呈现出来的不同音乐主题也比较多,这就给跟踪乐曲主题,辨识乐曲结构带来了困难。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有序奏和五首小型圆舞曲加上尾声构成,序奏和每一首小圆舞曲都由两个音乐主题组成,全曲共有十二个不同的音乐主题。仅凭听力记忆和辨认这十二个音乐主题,然后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准确定位到具体的作品结构中,比如能够听出一个音乐主题是第几首小圆舞曲的第几个主题,这显然是一个不容易完成的任务。
还有一点麻烦也不容忽视,序奏和五首小圆舞曲虽然都是由两个主题组成的,但这六个部分的组织形式并不相同,有些是二段体的结构,有些又是再现的三段体,有些主题只呈现一遍,有些主题又有重复。如果不能准确记忆和识别这十二个不同的主题,持续跟踪和监测主题的演进,那就更加难以了解乐曲结构,形成明晰的乐曲结构地图。
可是,在大脑中记忆十二个音乐主题,在乐曲时间推进的同时,一边倾听一边与大脑中存储的十二个主题进行比对辨识,同时将这些主题安置在结构链条上,形成完整的乐曲结构地图,从而对比地图中各个结构部分之间的界限和关系。这样的能力只有那些经过大量音乐训练的大脑才可以做到,普通的音乐欣赏者只能糊里糊涂地听热闹,不仅不能跟踪这么多的音乐主题,就连将这十二个主题分辨开来的能力都不够。
那么怎样帮助普通音乐欣赏者了解这类乐曲的结构,从而循着“地图”欣赏,不至于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呢?使用清单记录乐曲结构,同时将十二个主题的简单乐谱与乐曲结构图对应记录下来,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外置存储记忆系统,人们在听音乐时,对照乐谱可以跟踪和辨识音乐主题,将主题和乐曲结构图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乐曲结构地图。头脑中有了明确的结构地图,就可以从全局视角出发,观察每一个小圆舞曲之间的关系,是对比的还是递进的;是舒展的还是热情的。进一步可以从情感发展和画面感描述的角度来解释各个小圆舞曲表现的具体情景和内在情感。
总结一下,面对这样结构复杂,主题繁多的音乐作品,仅仅在大脑中记忆主题,同时跟踪主题发展,形成完整的结构地图是很困难的。困难在于难于在大脑中记忆和监测这么多的不同主题,同时还要形成高屋建瓴式的结构组织图。解决的办法是将记忆工作外置出去,将结构图和十二个主题写在纸上,列成清单,欣赏时对照清单辨识和跟踪,就容易把握整体结构,形成对音乐作品的完整认识。
外置的主题和结构线索可以是清单式的,当然也可以是思维导图式的。对《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来说,由于要列出十二条主题,还要将主题和结构对应起来,清单的形式似乎更适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