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部 孙叶飞
作为老师,不但要关心学生、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给予他们引导和支持,让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在发现中认知,在认知中行动,在行动中获得成长!让他们获得能够一种持续的成长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的方向。
我们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已经进行了将近8年的时间,从传统课堂的转变一路走来,我越来越感觉到今天的年轻人真的是有想法有激情的一代,他们或许有特例独行的地方,但他们总体也是积极向上的一代,单向的机械的灌输,有可能让他们懂得一些概念,但要真的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走出去,去研究、去实践、去发现、去体验,所以,在课程设计上,我是层层深入从知到行:大班以深度理论讲授为主,第一次研讨是制作PPT发言,小组作为学习共同体以课内知识消化和课外理论研究为主,第二次研讨是制作视频,以调研实践和体验为主。具体过程中除课堂教学外再辅助以moodle的云课堂,课内课外的指导,互动,练习,建立起与同学的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连接,最大程度地帮助大家!
今年思修课的研讨设计上,我选择了比往年覆盖面更广的主题,有些小组感觉抽到题目很兴奋,觉得有许多话说,有些小组存有犹疑,感觉有些主题是从小学就开始讲,为什么到大学还要来探讨。
确实,翻开我们的教材,从理想信念到中国精神,从人的“三观”到道德与与法律,许多内容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到了大学还要来学习呢?尤其是抽签收到“今天我该怎样爱国”这一主题的小组,他们感觉爱国这种情怀我们都懂,老师上课许多内容也已经讲过了,还有什么需要研讨的呢?面对学生提出的这样的疑问,我对于具体他们应该研讨什么内容笑而不答,而是告诉他们,是否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实践体验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再来提炼具体研讨的内容和形式。同时,我通过现场、MOODLE平台、QQ群等各种场合,鼓励大家尝试着自己去寻找答案,并针对同学的疑问进一步给予了方法的指导,于是,课外研讨的精彩之处开始了。
大家开始讨论主题的意义,设置的角度,和自身的关系,小组开始行动,查阅资料,深入采访,组内总结。最后发现,原来这些内容并非原来理解的那么简单,道理都懂,行动却难!尤其是关于“今天我该怎样爱国”这一主题,在他们课外研讨记录中写道:“对于如今的同学来说,爱国这个词汇,给他们的第一印象都是:虚无缥缈,过于空泛,与现实生活脱节的。但是经过了这次研讨,我们惊喜的发现,原来爱国就在我们身边,面对国际的新形势,爱国更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肩负了‘爱国’的责任,我们每一次精神的进步,都能为国家的进步添砖添瓦。爱国覆盖面更广,也更具分量!”当他们通过研究和采访包括国际友人在内的各类人群,更是有了深刻的体悟,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的分享,显得那么有血有肉有感情,当小组在拍摄的采访视频中最后呈现小组成员的风采:“我在万里,为祖国加油!”感动了现场所有人,连我都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当然,因为学习经历和阅历的不同,不同专业、不同小组同学的研讨成果水平有所差异,对理论理解也可能深浅不一,但无论如何,每个小组都认真学习、研讨与实践了,过程中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政理论课的独特性就在于道理都懂,如何真正深入人心,提升思想,最后落实到行动之中,这是我们课程的挑战,也是课程的魅力所在。我们不仅追求同学对理论的了解和认知,更希望促进同学在行动上的提升,正如王阳明先生的思想:知行合一,吾性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