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在基本完成河北的统一后,决定实施自己的第二步方略:肃清河北地区的匪患。河北地盘中势力较大的是铜马军和青犊军这两支,两股势力各有十万之众。而刘秀刚手头的军队只有刚收编的王朗降兵以及上谷、渔阳、信都几个地方抽调组成的机动部队,满打满算也只有五万人。其余大部还要驻扎在各郡县以安定当地民心,通过王朗之乱刘秀发现百姓是那么的容易被欺骗,即使骗术低劣到发指,可是一旦形成规模效应,便可以刮起要命的飓风,此后刘秀格外注重民心安稳,将自己一半以上的兵力分散驻扎各郡县,但凡有任何风吹草动,刘秀都能防患于未然。但是如此一来的弊端就是刘秀可支配军力相当有限,尤其在此用兵之际,尤显捉襟见肘。因此刘秀在面对匪兵时,能招降绝不轻易动兵戈。在河北地区还有另外一股势力,那就是更始帝派来接管邯郸的谢躬,这支部队有两万人,而且是两万精锐,于是刘秀打起了这支部队的主意。
综合河北各股势力之间的关系,刘秀决定使用驱虎吞狼之计,消耗谢躬以及各方势力,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刘秀命吴汉和耿弇接管幽州之事谢躬并不知情,更不知道更始帝派来的苗曾等人早已身首异处。谢躬与刘秀分兵驻守邯郸城的两端,日常互相也不往来,但是谢躬的一举一动全在刘秀的监视之下,幽州的消息也被耿弇和吴汉封锁。在与谢躬僵持之际,刘秀与铜马军决战之机来突然降临:面对强盛的铜马军,刘秀一直用坚壁清野之策以减少损耗。纵横河北的这支十万人马的部队却在近些日子赶到了清河县附近的黄河两支流之间。本来囿于兵力问题的刘秀,发现黄河两支流已将铜马军半包围,利用河水作为天然屏障,刘秀率领五万兵马倾巢而出,完成了对铜马的全包围。与此同时,刘秀立刻征兆吴汉率领五千幽州突骑南下支援,刘秀精心培养的突骑部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刘秀再分兵两万人马择周边各要道出口处安营扎寨。铜马军被包围却不自知,刘秀严令各军坚守不出,若遇铜马突围者一律截杀。在被围十多天后铜马军见军粮日少,出去采办军粮的人一个也没回来,此刻意识到已经陷入绝地。发起几次突围均被击退,最终铜马军集中优势兵力趁夜打开逃亡馆陶县的突破口,同时派出斥候去寻求附近援兵。到达馆陶后铜马军本想进行修整,岂无法料到刘秀所率幽州突骑已经杀到,追击之快迫使铜马军只能仓促应战,刘秀率骑兵几轮穿梭于铜马军阵之间,铜马军不能抵挡,阵势逐渐已散呈溃败之势,且将士斗志全无,而援军又迟迟没有消息,无奈之下最终选择缴械投降。基于之前收编王朗部队的经验,对于收编这种活刘秀干起来轻车熟路而且不亦乐乎,十万人归降不仅解决刘秀燃眉之急,这十万人更是成了刘秀日后逐鹿天下的劲旅。刘秀将铜马军拆散编排于自己军中,重新配置各级军官将领。在受降尚未完成时,此前铜马军请来的一支五万人的援军这时才刚抵达,刘秀火速集结已整编的十万人马,于蒲阳迎击敌军先锋部队,击溃敌军前锋后以迅雷之势将这五万援军包围,面对四面楚歌的境地这五万人也只能选择归降。经过整编融合后刘秀已经拥有了近二十万大军。此后征战南北皆是以这二十万人马为基础,所以后来刘秀有了“铜马帝”这一称号。
铜马军已定,借收编铜马军之势,刘秀决定分兵包围青犊军和尤来军这最后的两支匪军。刘秀书信于驻扎在邺城的谢躬:“谢将军,当前我正追击青犊军,但在山阳驻扎着另一拨贼军,如此一来他们必定会惊走。望借将军之威击此残虏,必定成擒。”谢躬只知刘秀几日前击败了铜马军,但并不知收编兵众已达二十万之巨。误以为刘秀因兵力不足而请求支援,于是谢躬率军出城接应。谢躬一出城,刘秀便命令吴汉和岑彭率本部人马进驻邺城,而后收捕谢躬一家老小。谢躬不负刘秀之望,果然击败那支残匪。而后谢躬率凯旋之师回到邺城,先锋三百人刚一进城便被吴汉埋伏射杀,谢躬也稀里糊涂的被万箭穿心,吴汉举谢躬首级出城受降余众。
在此之后刘秀继续追击堵截河北之地的匪军,虽然也历经败阵,但大势所趋,农民军已不成气候,经过半年的追剿,河北之地已基本肃清。更始那边几月来都没收到河北消息,撕破脸皮这事刘秀再也瞒不住了,为防后续更始大军的报复,刘秀命令冯异扼守孟津渡口,以寇恂为河内太守,令邓禹进军河东窥伺两京。辖属青幽并冀四州坐拥二十万精兵的刘秀已经有了足以抗衡更始的资本,刘秀选择不再虚与委蛇的仰人鼻息,定河北后刘秀断然称帝,此时距离开洛阳已两年有余。除了兵马钱粮外,更重要的是刘秀帐下拥有着一支睥睨群雄的王者团队。刘秀经营河北两年,虽然中途险被王朗截胡,但两年间延揽英雄无数。刘秀离洛阳时只携邓禹、冯异两人,巡抚河北期间先结交地方豪族耿纯,而后结交和戎太守邳彤以及信都太守任光。在自己落难时,此二人给了自己一块落脚地。落魄邯郸期间又结识上谷太守耿况之子耿弇。因耿况的关系继而收抚渔阳太守彭宠。讨伐王朗期间得耿弇引荐寇恂、吴汉等人。
按照之前刘秀定下的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平定河北已经完成,这一步的完成使得刘秀有了根基,不再是为他人服务的狼犬。接下来便是第二步:进取两京。长安和洛阳在更始政权两年经营下,城防相当稳固。更始率群臣镇守长安,朱鲔镇守洛阳。欲知刘秀如何走好这第二步请看下回《进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