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来去全凭君意
(生日寄语北风)
来去全凭君意,婆娑故惹三更。高天吹雪过前庭。肥瘦一枝清影。
多谢微澜相赠,可怜短梦曾经。握中缥缈薄欢情。消得两行冰冷。
(词林正韵,柳永体)
(去年生日寄语…)
庆春时.迎春花
路边野木,凌寒冲雪,次第芳菲。殷殷解意,东风破蕊,迎得早春归。生辰依见,花发同笑相知。年年岁岁,篱前宿遇,婷婷寄咏思。
(词林正韵,晏几道体)
后记:(相见不如怀念…)
红尘阡陌,边走边悟,边悟边省;光阴似箭,汲汲奔走,走一生,悟一生。没有结局的故事太多,要习惯相遇和离别,要相信,岁月会记得一颗温柔赤诚的心…
一树繁花,只为灿烂一季;三生守候,只为相爱一场;红尘滚滚,花开花落都是诗,月圆月缺都是歌。
在清浅的文字中,用心语烹煮流年的悲欢离合,文字在时光中,零碎了多少心情。站在春花秋月下放牧心情,山一程水一程,我们终于学会了,于一怀淡泊中,笑望两个人的白月光。
( 以下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汇总 )
(番外一):分享学习相关诗词知识…)
风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不同的风——“东风”“南风”“西风”“北风”,在古诗词中有不同的意蕴。
一、东风
古诗词中的东风一般是指春风,常含有生机勃勃之意和喜春之情,如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和辛弃疾《青玉案》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中的东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1)反衬“伤逝”之情,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渲染离别情绪,如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3)象征专制者和造成悲剧的恶势力,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4)比喻重要的条件,如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俗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二、南风
古诗词中的南风即夏风,常象征欣欣向荣,多用于表达轻松愉悦的心境,如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南风有时还用于寄寓思乡之情,如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中的“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中的南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1)烘托恬淡的心境,如刘攽《新晴》中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2)南风也叫“薰风”,如苏轼的《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三、西风
古诗词中的西风即秋风,常象征秋之肃杀,大多包含着凝重的悲凉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中的西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1)寄托相思之情,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感伤韶华已逝,如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3)渲染凄凉气氛,寄寓身世之伤,如马致远《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辛弃疾《水龙吟》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蒋捷《虞美人》中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4)营造苍茫、悲壮之美,如李白《忆秦娥》中的“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四、北风
古诗词中的北风即冬风,常用于象征冬之苦寒,大多寄寓诗人幽怨、凄苦的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中的北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1)渲染游子怀乡之思,如汉代无名氏《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2)抒写伤别之情,如高适《别董大》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3)比喻强劲势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和郑思肖《寒菊》中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番外二……)
格律诗中“思”字平仄小议
诗家大都认为,在格律诗中,“思”字平仄两读是有条件的,作动词时是平声(音sī 斯),如“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四);作名词时是仄声(音sì 四),如“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
但是,古人诗作中,也有作动词时是仄声、作名词时是平声的例子。最著名的诗句,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句中的“思”字是动词,必须是仄声,否则“思华年”就是“三连平”,这是格律诗的大忌。
有人说李商隐的名句只是个“例外”,是诗人的一时疏忽。但是,唐诗中这样的“例外”还有很多。如:“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李商隐《泪》) “无媒既不达,余亦思归田。”(祖咏《送丘为下第》)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髙衢《和三乡诗》)“寂寂兰台晓梦惊,緑林残月思孤莺。”(武元衡《春晓闻莺》)“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韦庄《春愁》) “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卢仝《风中琴》)“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上面的诗句中,“思”字显然是动词,但均作仄声。因为如果用作平声,句子的后三字就成了“三平调”。再如:“鸟思江村路,花残野岸风。”(李昌符《旅游伤春》)“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之一)此句上联乃特殊律句:平平仄平仄。“思”字必须用作仄声。
以上都是唐人律绝中思字用动词时用作仄声的例子。那么,“思”字作名词用时,有没有用作平声的例子呢?一些常用的带“思”字的名词,如秋思、暮思、幽思、梦思、乡思,多作仄声。如“秋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送远添秋思,将衰恋岁华”(李嘉祐《司勋王郎中宅送韦九郎中往濠州》),“秋思”之“思”均用作仄声。但是,“秋思枕月卧潇湘,寄宿慈恩竹里房”(李洞《送包处士》),“楚客秋思著黄叶,吴姬夜歌停碧云”(鲍溶《吴中夜别》),“秋思”之“思”均用作平声。
“思”字为名词时作平声用,还可举出一些例子,如:“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李白《塞下曲》)“帝子不可见,秋风来暮思。”(刘长卿《湘妃》)“惜别醉芳草,前山劳梦思。”(李颀《送崔侍御赴京》)“梦思非一日,携手却凄凉。”(黄滔《贻张蠙》)“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李商隐《代魏宫私赠》)“十年泉下无人问,九日樽前有所思。”(李商隐《九日》)
以上的例子,“思”字作为韵脚字,显然是作为平声来用的,而且都是名词。
可见,唐人在创作中,“思”字可平可仄,并无动词为平、名词为仄的讲究。南宋平水人刘渊编写的“平水韵”中,“思”字分别列在“上平四支”和“去声四置”。《诗韵汇海》在“上平四支”“思”字条目下注曰:“念也,与置韵同。又语已词,又州名,与置韵异。”说明当“思念”讲时,“思”字可平可仄,没有动词名词的禁忌。但用作语助词或地名时,应用作仄声。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思”字读作仄声。
而在格律诗中,很少将“思”字作句末语气助词的,也很少带“思”字的必须读作仄声的地名,因此这个注解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思”字与“看”“ 望”“ 过 ”“忘 ”“醒 ”“听”等字一样,可平可仄,没有作动词时是平声、作名词时是仄声的讲究。
大家还有什么不同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