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写,双手放在键盘上是发抖的。害怕写出来不如自己所愿,害怕思绪被纷繁浮世迷惑,害怕自己写到一半停下来,之后就怎么也接不上了。浮世迷惑的这几年,尤其这一年,没有喜好,只有大流,看大家都看的综艺、电影,使命一般地刷着微博、朋友圈,忙着追各种热点、朋友动态,嘻嘻哈哈和朋友谈天说地。在江门的独处,我思考了很多,似乎那些话我们都不必说,那些热点我们都不必追。内心的声音,是许久未听了吧。打开一个又一个视频,多数呼唤着梦想、青春,可我的青春却在这些故事里死去,我的梦想被这些呼唤所掩埋,再没有想要去实现的动力。文字是需要思考的东西,而这世界有太多不需要思考的东西,慢慢自己开始变得不会思考,不会决断,不懂深意,一如前几天看的《小王子》,假借自己的成熟和缺乏童真的理由掩饰自己看不懂这部电影,拒绝深度思考。恰逢今日读到一篇译者解读,方才领悟小王子其中深意,故码字于此。
电影帮我这个未读完小说的人很好地做了故事介绍和梳理,不必再去看原著,也是福利。
译者从圣埃克苏佩里的生平入手解读小王子,认为《小王子》即是作者的传记和心理写照。圣1900年出生在法国里昂一个贵族家庭,儿时优越的生活和以女性为主的环境使其成长为极富浪漫主义情怀的具有柔曼个性的人,不必忧虑生活窘迫,而更注重精神世界的饱足。当时的法国战乱纷飞,从小渴望飞行的他在服役期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极为出色地完成多次空难救险。此后因航空公司倒闭不得不停下。1939年法西斯入侵,坚决加入空军部队,后损失惨重只身流亡美国,正是在这一期间发表了《小王子》。1944年回到法国空军基地执意飞行,因空难消失,再也没有回来。在极为简要的生平中我们仍可发现作者的双重身份——作家和飞行员,也是小说中创造的角色之一。
在他的生平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他的妻子,康素爱罗森琴。他们深爱彼此,却都未能保持对彼此的忠诚,他们一次次争吵、和好,写《小王子》的那段时间,他寄居美国,浓重的乡愁和与妻子无止境的情感危机,使他的心情跌落谷底。正是在那样的心境下,他塑造出小王子和玫瑰的角色,将爱情一分为二,表达对妻子割舍不去的爱和在现世对纯真的渴望。他的妻子,典型的法国小女子情结主义者,以自己的美貌作为夺取爱慕的武器,无节制地索取关心注目,是这样令人窒息的爱情索取使圣终于喘不过气来而选择了逃离,强制要求加入空军部队飞行,一如小说中小王子对无休止索取关怀的玫瑰说了“再见”。
在他出走的这段时间里,他遇见了各样的人,分别代表了生活中的肮脏的权利、金钱和欲望,它们也是圣逃离的原因之一。战争年代里人们对于食物和安全的渴望可以唤醒内心的良知,但也同样地,激发人们的恶念,因为,在面对各式各样的灾难时,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做不到绝对的坚强。从小优越生活的他是承受不住现实世界的残酷吧,才在内心这么地想要逃离,不止一次地希望自己不要长大,道出“我也曾经不得不长大过”这样极富童真的老人家口吻的心声。其中,译者对于途中遇见的狐狸有十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是小说的点睛之笔。狐狸如现世里的平民思想家,在无数次看似平凡的捕猎和生存中领会人生的奥秘,生存之余仍能保有心灵纯洁,起到点化小王子的作用,‘只有用心才看得清事物的本质。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也正是在狐狸的点化下,小王子才真切明白自己的玫瑰是如此的珍贵,明白要永远、永远对所驯服的负责。因为,一个人被驯服,是冒着流泪的危险的;在这个粗糙的世界上,已经充斥了太多麻木的不愿意思考的人,于是,善良与热爱都会遭遇风雨的洗礼,经历焚烧的考验。
于是,他与旅途中的善恶道别,重新回到那颗比他大不了多少的星球,彼时的他,在这样一段漫长的旅途中开阔自己的视野,从众多不同的生命与生活中挖掘真谛,渐渐明白在无奈的人生之中,我们永远相对的取舍——这是一场注定要回到原点的路程,这段路程带给他更为饱满的心灵,一颗充满痛苦与欢乐的心灵,载着所有的经历,以及由其带来的精神外壳与内涵。
小说不断描述出走和驯服这样看似极端的矛盾话题,却能发现,在深层次的完美融合。出走是自由,是对于灵魂深处的追寻,在纯净的大自然中,我们可以轻易地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身为渺小的我们的存在价值,并为此兴奋不已。但内心深处,成长以来,我们是被所爱的人、所爱的这个世界所驯服了的,才在这样洒脱的出走后渴望回归,渴望那独一无二的爱的索取和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感动。狐狸对小王子说:我捉鸡,人捉我。所有的鸡都一样,所有的人也都一样。结果就是,我有点厌烦了。但如果你驯服了我,就好像太阳将光芒洒在我身上一样了……你看见那边的稻田了吗?我是不吃面包的,小麦对我来说全无用处,麦田也毫无意义,这真是令人伤心啊。但是你长着一头的金发,你想想,如果你驯服了我该是多么棒的一件事!那些谷粒,也是金色的,它们将会把我带回到对你的记忆中去,我将会爱听风穿过麦田的声音……人的幸福不在自由之中,而在责任的承担之中。大抵是如此。
出走,是为了回归。
这是一部该给大人看的童话故事,整体感觉像是在秋日黄昏里独自散步般的清冷悲凉。儿童倒也可以读,只不过专注于角色对话和插图罢了。长久躲避思考的我,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头脑风暴、突然醒悟,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神经刺激,像儿时长期背诵、听写、阅读。所以我只是那篇译者解读的搬运工。希望自己能在长久的独处里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