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无闲暇 乾坤一夜新
——咏除夕古诗词赏析(三)
王传学
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视岁时节令的时代,除夕民俗活动隆重、丰富而热烈。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洒扫门庭、换门神、钉桃符、贴春联、祭祀祖宗。而在宫廷中还要举行隆重的驱傩仪式。除夕的夜晚,到处爆竹鸣响,家家团聚饮宴,守岁娱乐。宋代的除夕场面隆重盛大,气氛热烈,节物丰盛,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充满享乐色彩的盛大节日。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节日风俗多有相同,除夕也是如此。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诗中介绍了他的家乡四川眉州除夕节日的情形。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岁末,苏轼在陕西凤翔府任判官,不能回家过年,就写了《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寐,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寄给在汴京的弟弟苏辙。在诗题中,诗人介绍了岁晚家乡特有的风俗。
先看《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神宗时曾在杭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所谓馈岁,就是在岁末时互相问候,致以节日的祝福。
在《馈岁》一诗中,诗人笔下展现了一幅精彩的风俗画。一年的农事,大家不辞辛苦,相互帮忙,终于大功告成,各有所获。岁暮欢乐的时光稍纵即逝,为了难得的美好欢愉,人们不计较物品的好坏,以物相赠,恐怕错过了大家一起庆祝的时间而留下遗憾。接下来诗人描写了馈岁之礼,人们不管贫富都加入到馈岁的行列之中,各有所乐。在这特定的节日环境氛围里,诗人尽情地展现故乡醇厚的风俗,想置身其中,而又身不由己。以“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总束全文,不言思家,而在佳节期间,歌颂故乡习俗,叹无人共举乡风,一种无法遏止的思念家乡之情流于言外。
再看《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所谓别岁,是在新年到来之前,邻里、亲戚或是朋友,互相宴请,酒食相邀,辞别旧岁。
《别岁》是一首生命之歌,流露着对于时光易逝的伤感和对于生命短暂的困惑。诗的开始,说故人如果远行千里,还要依依惜别、迟迟难行,何况人生别离一岁呢?可怕的是,人之远行尚可归来,而岁行的流逝却不能追回了。你若想问这个“岁”去了何处,我告诉你,它远在天涯,已经追逐着东流之水,流到大海之中,永无归时。……哎!不要嗟叹旧岁之别吧!因为我们很快就又要与新岁辞别。那么,不悲哀嗟叹旧岁的流逝,又应该怎样对待这流光电闪一般飞逝的生命呢?诗人的回答是:“东邻酒初熟,西舍彘已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就是要在欢乐中享受生命,享受时光。你看,东邻酒熟,西舍肉肥,何不举杯畅饮,来慰藉那对于时光流逝的悲叹呢?诗人的这首早期诗作,在内涵上,显示了诗人初入仕途的困惑和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拷问,其答案尚属那种青年时代的莫名惆怅;就其写作方式而言,见出了以后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的端倪,其中以一种情理和思考作为篇章结构的主线,气势纵贯,一气而下,引人入胜。
而《守岁》,则透露出青年诗人的豪情:
欲知垂岁尽,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所谓守岁,就是在除夕之夜,达旦不寐,等候新年的到来。
诗的开头将流动之垂岁比拟为“赴壑蛇”(李商隐《樊南甲集》有云:蛇“赴壑而一去无返”),蛇之赴壑正与岁之流逝相同,诗人就此起兴发论,说在守岁之时当这条赴壑蛇修长美丽的蛇鳞大半没去之时,谁也难以遮挡住它的去意;而它仅仅剩下一个蛇尾时,不论怎样努力,你都难以拦住它的消失了。倒是那些孩子们无忧无虑,勉强支撑着不睡,在除夕之夜喧哗着。我一直坐到灯烬灰灭,才起来仰望北斗横斜。想到一年年地度过,重要的是不要将自己的心事、理想、愿望随意蹉跎。努力就从今夕开始吧,趁着现在自己还是青年人(当时苏轼二十五六岁)。此诗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人用蛇赴丘壑比喻时间流逝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流逝,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勉励自己和弟弟要惜时如金,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透露出青年苏轼不甘平庸、意欲有为的豪壮胸襟。
除夕守岁有珍惜年华的寓意。宋代诗人席振起在《守岁》中说:
相邀守岁阿咸家,
蜡炬传红映碧纱。
三十六旬都浪过,
偏从此夜惜年华。
除夕之夜,诗人应邀在好友阿成家守岁。此时红烛高照,烛光映红了碧绿的纱窗。诗人感叹自己三十六年的时光都浪费了,值此辞旧迎新之时,决心从此时开始,珍惜年华,不再虚度人生。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除夕》,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感叹:
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
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
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
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梅尧臣(公元1002年—1060年),字圣俞,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授国子监直讲,迁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曾参与编撰《新唐书》。梅尧臣的诗与苏舜钦齐名,同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与欧阳修为挚友,同为宋诗革新推动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梅尧臣》里称他:“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
此诗的前两联写除夕之夜,寒漏将尽,春色早来。春风吹开玉阶前的梅花,金炉里燃烧的薰草也已停歇。诗人描写了除夕之夜的守岁情景,感受到冬去春来的阵阵暖意。后两联写诗人感到岁月更新,小孩子逐渐长大成人,老年人嗟叹年岁更老。恰似年华在日夜催促一样,流露出了壮志未酬的感叹。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除夜雪》,表现了瑞雪迎春的喜悦心情: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是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词作风格豪放,感情真挚。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此诗的意思是: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除夕之夜迎来瑞雪,诗人心里非常高兴,来不及喝酒庆祝,赶着写桃符换下旧桃符迎接新年。表现了诗人喜迎新春的高兴心情。
南宋诗人姜夔的《除夜自石湖归苕溪》,一路幽香:
细草穿沙雪半消,
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
一夜吹香过石桥。
姜夔(约1155—约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其词题材广泛,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诗人于除夕夜泛舟归来,岸边冬雪已融化了一半,细嫩的草尖从沙里钻出了头,虽然在竹林间的梅花看不见,然而它的阵阵幽香飘进船中,又飘过一道又一道石桥。冬去春来,春天的景色悄然出现,诗人喜迎新春的心情,跃然纸上。
南宋诗人方岳的《除夕十首》其一,表现了对新春的期待:
生菜春盘草八珍,
灯前殊未觉家贫。
几多荼垒中间事,
第一屠苏最后人。
衰病不图今夕健,
须臾又是隔年春。
东风自此无闲暇,
万里乾坤一夜新。
方岳(公元1199~1262年)字巨山,号秋崖,南宋诗人、词人。因忤权要史嵩之、丁大全、贾似道诸人,终生仕途失意,隐居田园。其诗多描写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质朴自然。其词多抒发爱国忧时之情,风格清健。
此诗写诗人与家人过除夕、吃团年饭的情景。因家贫,席上的菜肴都是家常的蔬菜;因年老,诗人是最后喝屠苏酒的人。虽然年老多病,但诗人很是乐观,他高兴的写道:不一会,新年的春天就要到了,春风又要忙碌起来,万里乾坤一夜之间都要更新。诗人对新春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屠苏酒是在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能调理脾胃,解毒辟秽。相传屠苏酒是汉代的名医华佗创制的,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除夜》,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初名云孙,字宋瑞。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德祐元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后赴南剑州聚兵抗元。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兵败被俘。后被解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于大都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除夕,是诗人被元兵拘押燕京(今北京)狱中的最后一个除夕夜所写。诗人已经下定了为国牺牲的最大决心,所以万念皆空,身世俱忘,一切置之度外。
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诗中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千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