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第二天,一份由金融科技企业凡普金科发布的《金融科技服务中小实体经济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再次论证了这一观点:中国九成以上中小微企业嗷嗷待哺的融资饥渴,有望通过金融科技发展得到缓解和改善。
累计7000万家的中小微企业,是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提供超过80%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提供50%以上的税收,企业技术创新的75%。
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凡普金科等企业,就像“互联网之光”,通过填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黑洞,赋能实体经济,反过来,这些企业通过赋能实体经济,成为了金融科技行业的最大受益者。比如,在德勤揭晓的 2016 年中国高科技高成长企业 50 强榜单中,凡普金科成为入榜企业中业绩三年累计增速超过 10000%的 3 家公司之一。
一、解决信息不对称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从微观来说,中小微企业内部的财会制度缺失,从外部来说,中国并未建立起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体系。内外两大因素,导致传统银行获取中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高企,而且,中小微企业多数也缺乏足够的可供抵押资产,而中小微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贷款额度不高,此消彼长,其信息调查、审核成本所占比例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传统金融机构排斥中小微企业的原因。
金融科技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可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饥渴。
比如,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微贷,能给超过100万家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就是因为这些接受贷款的企业都是阿里电商生态里的中小卖家、供应商、运营商等等,蚂蚁金服能够获得他们翔实的企业经营数据。
因此,解决信息不对称,是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微企业的第一条路径,而每一次金融服务的完成,就是数据和信息变为“信用资产”的过程,也是帮助中小企微企业建立信用体系的开始。
二、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融资效率
除了信息不透明,履约成本高是银行把中小微企业拒之门外的第二大原因,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金融科技技术的引入,正在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人工智能的应用,对人工重复性劳动进行替代,降低了人力成本,给金融产品、服务渠道、服务方式、风险管理、授信融资、投资决策等带来新一轮的变革,如前端的智能投顾,个人定制,中端的金融授信、反欺诈,后端的智能客服等。
以凡普金科为例,其借贷信息服务的在线业务,均依赖于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动态风控系统——FINUP云图。
“FINUP 云图”系统,有效链接内外多元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形成一个用于风控的完整知识体系。“FINUP 云图”将知识图谱与深度学习相结合,自动发现隐藏在复杂关系里的风险点,挖掘潜在欺诈行为,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是一个完整的“智能”动态风控生态系统,可以构建出安全、高效的运作模式。
“大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把钱花在营销上、品牌上,而我们认为金融核心能力是在于风控,技术是金融科技公司安身立命的根本。”凡普金科创始合伙人&CEO董祺称。
与传统金融相比,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金融科技风控系统,优势明显。
首先,传统金融的数据是静态的,是基于历史状况,而金融科技的数据是动态的、实时的。
其次,传统金融机构只有几十个数据标签。过去围绕大型企业融资,金融机构认可的风控手段主要是土地、房产、厂房以及担保等,而金融科技会利用几千上万个特征,并且随着业务的进展,机器可以自我进化。
再次,融资成本低,效率高。
董祺曾经做过对比,“我们在风控上会有比较多地用到AI,我们以前风控建模只用人工,需要六七周的时间,今年年初,我们在内部开发了一个水滴智能建模机器人,人工要几周的工作,机器人可以只需要24小时。
三、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服务渠道
《报告》认为,“金融科技公司通过构建虚拟化的平台中介整合渠道与资源,可以低成本拓宽销售渠道,更是转型发展的新方向”,依附实体经济产业链并跟随产业链的蔓延不断向外扩展,并以平台的高度黏性培养客户群体,批量开发平台客户,扩展销售渠道。
传统金融的服务是本地化的————四大行,中、农、工、建均有上万家线下营业网点,依靠人力提供服务,而金融科技企业,则通过线上提供服务,再辅以智能风控系统,能够超越物理时空的限制,为全国性客户,提供24小时的自助服务。
最近两年,全球大型银行都在缩减网点。比如,工行已经连续四年,减少线下网点数量。今年春天,花旗银行宣布在韩国关闭80%银行网点。而根据美国咨询公司opimas发布的报告,到2025年,全球银行业将会大量裁撤物理网点,23万银行员工将会失业。
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百度金融、凡普金科等都在提供平台化的全国性服务。凡普金科成立四年,已经为超过3000万客户提供服务。
四、改善服务体验
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只是工具,目的还是为了改善用户的服务体系。
过去,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凭借品牌效应、牌照垄断等优势,只服务大中型客户就能实现业绩增长,完全忽视了中小微企业的客户体验。而天然具有普惠性质的金融科技创业公司,没有资金和品牌优势,其竞争力就是针对数量庞大、需求旺盛、特点鲜明的中小微用户,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先进技术,实现产品服务之间的无缝对接,提供更好的服务,来获取增量市场空间。
首先,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
中国金融服务的供需不平衡问题相当突出。偏向大中企业,忽视中小微企业;城乡金融资源二元化,广大农村地区各种经济体一直是金融支持的弱势群体;金融区域配置不平衡问题分明显,西部地区金融短缺更为突出。
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三农经济的资金缺口差不多有3万亿,而1到10月,P2P网贷行业的三农交易总量是300亿出头,仅占1.31%。
而就在此前不久,凡普金科与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示范区陕西省杨凌区签订战略协议,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三农经济。
其次,解决的是从有到好、从快到慢的问题。
传统金融的信贷审批,动辄需要两周甚至一个月,中小微企业往往等不起、耗不起,而金融科技企业能够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比如蚂蚁微贷,以及一些大平台的 P2P 及个人的微贷,借贷成交速度甚至以分钟或秒计,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微经济体获得金融支持的效率。
为实体经济赋能,是金融科技的社会价值,也是金融科技的商业模式。而在中国这个中小微企业融资短板极度短缺的全球最大市场,也催生了蓬勃发展的中国金融科技行业。
在全球 27 家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中,美国企业 14 家,中国 企业8 家;从融资数量看,2017 年第三季度全球金融科技融资案例中,中国的金融科技投融资共有 84 笔,占全球 52.5%;再从融资金融看,中国融资额度高达 232.2 亿元,远超美国的 73.2 亿元。成立仅仅四年的凡普科技,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目前,凡普金科业务覆盖借款咨询、消费金融、理财社交、投资等,可以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信息服务。
痛点越多,机会越多,金融科技行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