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梁启超《李鸿章传》
很久之前就着手想写李鸿章,一直不得时,今日偶得雅兴,把这个小小的愿望还了,好。
饮冰室主人的话说的好,开篇明意。世上本是庸俗如我的下流人多,而叱咤风云的汉子凤毛麟角罢了,所以人杰免不了要被人渣品论,既然这是免不得俗的事,我便好放开说话。而这另一种意思,既然是后生放马后炮,很多话看似有些道理,也不可以当真,甚至于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也是有的。
--祖怡《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鸿章有他的特殊性,因为他处于晚清,帝制的绝唱朝代。他的一生更兼有传奇色彩,可以说是从草根发迹过来,能够于晚清风雨飘摇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不得不谓之豪杰,此所以有感于李中堂也。
而李鸿章背负最多的,却是卖国的名声。自古而今,大约没有人愿意也不敢背负这么一个罪名,哪怕是一个极度厚颜无耻的人。
但是李中堂背了,李鸿章并不愿意自己被世人谩骂,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国家被列强凌辱,国土朝夕不保,高高在上的慈禧与傀儡天子只能发号施令和仓皇逃难,能够站到台面上的人,唯李鸿章无二。
李鸿章也是个傀儡,他只能被迫签署一张张丧权辱国的条约,虽然我们明知道这都是慈禧和光绪首肯的,然而民愤喷涌,要求杀李鸿章以谢天下。而李鸿章拿什么谢天下呢?大清的子民不能公然抨击自己的皇帝,故而只能杀鸡给猴子压力,宜哉。然而谁为李鸿章想过,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鞠躬尽瘁的老臣,一朝平定十年发捻动乱的大清功臣,不能享晚年之福,却要豁出去老脸和洋鬼子们在谈判桌前斡旋。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度拿什么和工业革命强盛起来的西方列国谈条件,李鸿章一次次沉重的签下自己的名字,在史书上一笔笔的给自己抹黑,此我为李中堂鸣哉!
然而李鸿章想躲也是不行的,即便被清廷碍于民怨免职闲赋,侵略者们却在谈判桌上明确表示非李鸿章免谈!我想这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李鸿章的举足轻重与威望,虽然这话说起来是极其悲凉与沉重的。出使日本求和,眼睛被刺客的子弹打中,幸好未丢性命。日本政府震惊,终于在条款上作了些许让步,李鸿章说吃一颗子弹如此,哪怕殒命客土无憾矣!
《走向共和》电视剧中,李鸿章面对刺客的手枪选择了平静的闭上双眼,我想那一刻的心境该是这样的——一了百了,死了才是真正干净!哀哉我李中堂,而立之年才熬到自己登场,跟随恩师曾国藩历练多年,老谋深算,可惜平内乱有余,抵外强无力。反而被某些人抨击只会“窝里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列强的船坚利炮,李鸿章并非没有做过无谓的挣扎,历史的规律(日本变法之所以成功与大清变法之所以必败,皆在君臣国民之同声共气也)早已注定李鸿章的败北,而这种于万中谋一的精神可嘉。
李鸿章是一个勇敢的斗士,他渴望战斗,但他同时也是一个被主人戴上枷锁的战士,甚至于最后被主人抛弃丢入了斗兽场,成为了一个小丑,一个牺牲生命去搞笑的弄臣。
他知道西方技术之先进,不沉溺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但他却过分的相信自己,企图力挽狂澜。于是不一而是的掣肘制衡来自各方。社会之中,重要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可惜李鸿章想用自己卓绝的智商对抗狂风暴雨,而显然,他是寡不敌众的。相较而言,张之洞是一个机敏的人,于我来看,即便是眼睁睁的看着大清覆灭,张之洞也不会舍弃千百年来形成的官场游戏规则。我并非是诋毁张之洞,从某方面说我是支持他的,唯有修身齐家而后才可妄谈平天下。既然无力修身齐家,即便结局是唯一的毁灭,也只能坦然接受。李鸿章于此道,壮烈而无奈,无愧而有过。
具体来说,李鸿章不与翁同龢搞好关系,可是翁同龢是谁,是管户部的,李鸿章办洋务左支右绌,前进艰难。翁同龢确实不算是个好人,或者说是个执拗迂腐的书呆子,即便翁同龢是个反派角色,然而聪明的人也只能恭维附和,拉拢讨好。但我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没脾气的人,没有谁是没有敌人的人,所有的一切,大约都归咎到风云际会的遇合吧。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李鸿章是个极有抱负的人,传闻袁世凯对他的诗也是倾心尤嘉。要之,李鸿章是个大人物,凡是能立于史书者,皆有大本事也。特别是李鸿章,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离不开满清,满清也离不开李鸿章,当时世界之与中国交涉,更离不开李鸿章。而李鸿章又过多的充当了新闻发言人的身份,说错了一句话便要成为众矢之的,虽然这些话都是有人授权他说的,他也不敢胡说,这些事读者当具慧心。
总之我算是个不折不扣的李党,李鸿章无疑是晚清的巨人。梁启超总结,大意说李鸿章未必是最厉害最先进最合适的,但是置于当时之中国是最厉害最先进最合适的,这话我深以为然。而万万人辱骂李鸿章是卖国贼,又是我最痛心的,李鸿章有机会谋反而选择了效忠,有机会强清而只能一次次出卖大清国土,有机会远遁而奉诏议和。
1901,李鸿章油尽灯枯,逼他签字的俄国公使刚离开。旁人告之奄奄一息的李中堂——俄国人答应了李中堂走后不与大清为难,两宫也快返京了。身后事,可放心。李鸿章,卒,谥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