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不算晴好,但赶上心情开阔。爷俩在深冬雪后去过一次的神通寺之游,仍有余兴,这次算作爷俩带我重游。
一路伴着凉风,四周鲜有游人,一片平静可思绪。
疾步穿行略过人为复原、色彩斑斓的佛音之地,踏步进入神通寺遗址陈列区。
遗址陈列属于偏隅依墙的露天展示,而散落暴于烈日冬雪之下的石刻品类零散,历经累月经年,地上遗存与出土发掘均有。
随意的平铺在地面之上,人穿行其中,如果不平气蹲下身子,视线放低,无法看到这些石刻内容的精彩,经历岁月锈蚀,我们若能沉下去看,她们毅然沉寂而磅礴。
一家温暖心、三双平和眼,也尽是、仅是看到了这些横的、竖的,方的、圆的……林立总总中的世俗生趣。
引我印象深刻为这一“墓塔和经幢”的内容形象,一扇镶铆钉的大门半开半掩,(对于铆钉,即可有固定坚固的实用性,封建社会又有因数量多少而具有的阶级象征性。清时期皇宫大门纵横九排81枚。)从石刻上隐约可见铆钉数量为40枚。
半开半掩的门内现一妇人,面目发饰已不清晰,但刻画简练生动,着裙裾露出半个身姿,相关研究称这一画面题材为“妇人启门”。石刻造型为六面,对角轴线一面为“启门”,一面为“关门”。为整个画面带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妇人启门是中国墓葬艺术中的一个常见形象,世俗墓葬和佛教墓葬中皆有发现,世俗墓葬中主要分布在汉画像石和宋辽墓葬壁画中,佛教墓葬中主要为墓塔和经幢等石刻形象,并不局限于墓葬。学界对于世俗墓葬中的妇人启门图研究较为深入,流行如下几种解释:1、妇人半倚门扉,小心察看,暗示门后有庭院、房屋,寓意主人家大业大,殷实富有;2、启门者为仙境使者,引领来人前往仙境;3、揭示了一种不受限制的对于死后幸福生活的基本的男性想象:性自由。
“妇人”两侧有凛冽“武士”守卫,让这一本来世俗生活的题材又多了庄严。武士雕刻相比“妇人”更趋于细致,五官虽不能辨,健硕肌骨处,身后襟飘带舞,极为精彩。
此“覆莲柱础”如清水湿纱衣,轻垂而下,柔美。
看的仔细处,兴高采烈,不管对的,错的,高声议论,眼里留意的,心里生发,各自也不同。
比较容易让人一目定情的大概是这个柱础了,她美的简练自信又华丽。
零落之下,报以摩挲耐心,总才能发现微小之处俱是精彩,极富现代化的线刻造型趣味十足。
神通寺遗址为书法艺术赏心悦目之绝好留恋地。
陈列区拾阶上,一丛石柱纵立如林,侧视壮美,石柱大多均有残损,刻画内容也各有精彩,从下至上,游目每一面,如卷轴画卷。
两只鹿,形象传神写照,一鹿立身,仰首衔灵芝,一鹿俯卧,低首望灵芝,世俗祥瑞。
虽为初世童稚心,穿梭其间,无华纯简读图,勃勃兴致。
三人行,恰好。望:物之传者必以质,“质”是诚实,不空疏,有自己的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