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力。大小生活场景。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引导能听懂日常生活相关情境。因为此阶段听的输入以生活交际的功能为核心,达到一定的目标也就可以了。其次是新闻报道,简短科普类文章,这些都是经过一定目标训练不难达到的。我的感觉就是听力,应该引入不同口音,而非高考标准音,毕竟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完全都是新闻联播。
2.读。扩大信息量。读的信息量的加大,对于培养学生开拓视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阅读来说,完全可以出现学生不太熟悉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获取信息,培养素养。不管汉语阅读还是英语阅读,读的输入都应该强化。这种输入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当然读要坚持“审辯”性阅读,确保有明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环保。举个例子,比如,人工智能,变换不同角度来出题,我估计很快教育领域里对于人工智能就会了解颇多了,这就是考试的反拨作用,为什么不用呢?比如,高科技,通过读,而延伸,了解国内外,特别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这些都是教育的种子。而且从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来说,这些也是评价功能之内的,不偏离。
3.写。不管模式如何,首先,保证一点。学生要能够真实写出来。反映他们的真实思维。通过考试测量,我们的输入到底达到什么程度。所以写,还是应该保持输出的真实性。一个国家假如都处于输出的假大空上,那么,没有人会知道这个民族的素养素质究竟处于什么状态。哈哈,玄乎了。不过,认真想想有道理。所以,写要反应真实写作能力和写作思维,这个的反拨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至于题型模式没法评论了。写什么,诸多猜测,也好,至少所猜测内容被学生可能强化记忆了。写中国文化的电子邮件是比较符合当下热潮的,至于如何呈现,不得而知。不做评论。地方独立命题,空间就比较大了,主题是什么就看命题者的想法了。简言之,写,目前还不能充分反应测试效度,信度,未来改革的空间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