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作业:
第1部分孩子吃奶的图片讲解。
从动力学和行为学两个方面讲,涉及知识,更重要的是涉及理论
看一个孩子怎样,主要看母亲,这就是现家与本质,横向与纵向的关系
对一个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把握离不开理论,同样我们看一个母亲如何,也可以通过看她的孩子来实现。
家庭教育当中重视的是家庭还是教育呢?我们都知道教育已经立法了,不需要再去我们研究了,家庭教育重视的是家庭,而谈论家庭就离不开关系。
问题:家庭教育中是父亲的责任还是母亲的责任呢?
听众的回答往往是都有责任。
解释全就是无。全都有责任就意味着全都没有责任,例如,警察说在场的全都是嫌疑人,意思就是在场的并没有锁定目标。老师给考试划定重点说这本书上都是重点,跟老师没有划重点是一样的。
引出来一个结论,家庭教育当中教育100%是母亲的责任,父亲只做两件事情,第1个是好好挣钱,好好养家;第2个是好好的爱孩子的妈妈。
最终总结,对孩子来而言,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孩子才能爱温暖的这个家,才能爱爸和妈妈,如果这样,这个家就是循环流动着的,循环流动着的是爱,也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家才是活的。
进一步延伸,什么样的家才是活的,小时候的茅草房,两年没人住就就会漏雨,有人住就没事。如老人说的,这个家有人气。有人气的家才是活的,像人一样,能喘气的才叫活的,关于“人气”存不存在这个问题,科学也不研究。可以体会一下,墓地没有鬼,可是进去就感觉阴森森的,头皮发麻,实际不存在却存在你的心中。
第2部分理解心里是什么?
心里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存在着,只要是存在于你头脑中的,就是一种存在,就好像是鬼一样,拿着勘测器去坟墓勘测并不能发现鬼的存在,但是如果你走在墓地上,会感觉阴森森的,因为鬼就在你的脑海当中,它也是一种存在。
引申出爱,慈能生勇的故事。妈妈去坟墓,孩子才不会撕票的故事。
结论,所有的孩子出了心理问题,都是爸爸妈妈对他的爱不够或爱的不恰当。爱是一种奉献,是实实在在的付出和行动。
孩子出了问题的家庭,一定是父亲或母亲都不爱孩子,或者是父母也根本不相爱。
爱就是奉献,爱甚至就是不顾一切地献身,爱就是付出和行动。
心理服务师眼中的爱不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3部分,这幅图片当中孩子看到了什么呢?
一个好的妈妈,健康的妈妈在给孩子喂奶,孩子会怎么吃奶呢?关键看孩子的眼睛,他一定看着妈妈的眼睛,妈妈也用热切的目光来看着孩子,眼睛互动,也就是心与心互动,这就是我们通过图片,现象层面上给大家展示出来的。
进一步想象,
孩子看到了什么,从妈妈的眼中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他会建立信念这个东西。我有吃的,还有玩的,还有陪着我玩的。0~1岁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与妈妈分离,他从妈妈的眼神当中看到了自己的样子,这就形成了孩子的信念,因为0~1岁发展的是希望的品质,一个人只要有了希望,遇到任何的困难都不会被打到。
母乳喂养的价值,从心理层面上说,母乳喂养是母子在互动,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原型的建立。孩子吃奶是为了通过和乳房的互动完成和人的互动,完成和外部世界的互动,是长大后一切关系的原型。这就是动力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的。
举例调查知识分子,包括老师,医务工作者他们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当孩子吃奶时妈妈在干什么?有的妈妈在看电视,有的妈妈在看手机,有的妈妈在和别人说着话,反正不会温柔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同此得出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责任。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负责任呢?追根溯源发现是他们的妈妈在给他们喂奶时不能一心一意,没有责任心的妈妈,孩子也是不负责任的。引起注意,作出反思和思考。
再深入:从动力学的角度,有的孩子一哭,妈妈就给他喂奶,尿了就给他换尿布。为什么有的妈妈做不到呢?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妈妈的回应显得多么重要。
一个妈妈能否满足婴儿的需求,靠的就是妈妈的共情能力,比如孩子哭了,妈妈很快就能判断出来,孩子为什么哭了,哭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很快就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个时候孩子就能够产生一种全能感,这也是安全感建立的基础。
动力学认为妈妈怎么对待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变成了被对待的样子,妈妈与孩子的互动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原型。
研究证明:妈妈怎么对待他,他就会变成怎样的孩子。9周的时候,见他就笑,见他做鬼脸,他也会对你笑,对你做鬼脸,先内化再外化,这样母子之间就形成了良性互动。
孩子出生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视,叫“相看两不厌”,被妈妈盯着,四目相对时,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安全感的底层代码,成为基石,也就是存在感。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自杀,有些人热衷于极限运动,他们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第4部分区分作为母亲的女人和作为女人的母亲,这是在性质上区分。举例孩子17岁洗澡后不穿内裤的例子。
从程度上来区分有三种,100分妈妈,60分妈妈和零分的妈妈。
举例孩子从低处爬到高处,害怕的时候会一直叫妈妈妈妈思考,为什么孩子不叫爸爸爸爸呢?这种无意识的声音,反映着孩子与大人的互动。
100分的妈妈替代行为替代等于剥夺,心理的成长必定是在挫折中前行。妈妈剥夺了孩子的挫折,就剥夺了他的成长,以断奶为例,如果妈妈一直不能给孩子断奶,后果有两种,第1种孩子一直吃奶,第2种是孩子通过抽烟骂人不断的,吸吮等方式来回应这种后果。
60分的妈妈,给孩子一只手当支撑物,从此孩子学会了上去就下来。
凌菲儿的妈妈录像发现会打出一套组合拳,瞎指责,在讽刺,在挖苦,让你老实呆着,你就是不老实,你那些本事呢,下不来了吧?
为什么会有三种妈妈的不同,发现最重要的不同就是情绪稳定性的不同。妈妈情绪稳定,引领孩子成长。
为什么一位女士的情绪能够稳定,而别的女士的情绪不稳定呢,爸爸在背后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出来家庭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