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以前过年的情形:
年关来临,我们兄弟三个都会带着老婆孩子早早回家,那时候一家团圆,一起忙活,父母心中乐开了花。
大年三十,祭过祖,拜过天地,放过鞭炮,吃着年夜饭,一家人就都挤在大炕上看春晚。
我们一起看歌舞、相声、小品,一起交流、感动、欢笑、讥评,那时候得到的不只是娱乐的体验,更是互动的快感。
那样的一种氛围里,没有了生活的鸡毛蒜皮,没有了人心的疏离,大家其乐融融,一团祥和,真正是一家人的感觉。
然而这一切却在不久后悄然失去了。
不只是因为父母的相继去世,家人已失去那种特殊的凝聚,我们各自的打拼,使我们自顾不暇、疲于奔命。
也不只是因为疯狂的娱乐轰炸,已经使我们的快感刺激大大降低,我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难以满足。
年还是那个年,春晚还是那个春晚,更大的原因却在,我们和家人已经不再是原先的模样。
偶尔的,我们的年还是会在一起过,在大哥家,但这已经是一个什么样的年呢?
现在的年已经不需要做那么多东西,也没有那么繁琐,大家闲的时候居多。大家都那么闲,但是村子里串门的,几乎再看不见。
我们不到别人那里去,别人也不到我们这里来,我们自家的人闲下来,是每个人在捧着手机、电脑看视频、玩游戏,料想别人家也同样如此。
村里的大街上空空荡荡,就连小孩子都看不到,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一想到五十多岁的大嫂,在做饭时,也要将正在播放电视剧的手机放在锅边,看上几眼的情形,不禁哑然失笑。
年前如此,除夕夜饭后,我们每个人仍是各找各地,各自抱着手机玩耍,而之后的客来客往,大家也基本如此。互相间的热络,只在初始,就仿佛敷衍一般,这情景想想真有点可怕。
大年三十的春晚,是什么时候不再那么翘首以盼的,我已经忘记了。大年三十不看春晚,不代表之后就一定不看,但那看,却已经早失去了那种仪式感,不过是跟平时一样的孤独体验。
我们大年初一,必定是要去福利院给我大伯父、大伯母拜年的,之前与三伯父家的兄弟们聚到一起,谈起的必定是春晚的节目,哄笑着回忆、谈论,拿一些趣事趣言调侃,但是这几年,竟没有一句提起。
手机是一个好东西,它使我们远隔万里,也如同人在身边,它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无限丰富的资讯、娱乐手段,使我们可以避免陷于枯寂。
百花齐放,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精神需要,这也是一个好事,但是我们在独立意志得以伸张,精神无限丰富的同时,是不是真就不再感到孤独了呢?
人人都是一座孤岛,孤独意味着隔离,我们是因为孤独与隔离,才日益深陷在手机的陷阱里的。只可惜,手机的私人化特征,只能使我们越沉迷,越孤独,越隔离。
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世间最大的一把双刃剑就由此锻成。
其实归根结底,这哪里是手机的问题啊,人心的隔膜,更源于对自身的过度关注,对外界的过度冷漠。
手机如林的时代,一旦人人都钻入手机的世界寻求安慰,父母、夫妻、儿女、朋友、同事,通通不如一部手机,那就不但是年不再是那个年,春晚不再是那个春晚了,人人都成了智能工具,整个世界还怎可能不变成一片荒漠?
你的年是如何过的?平时的日子呢?你是否觉得这是危言耸听?
去年七月份,我曾经有过一段断掉手机,远途骑行的日子,但并没有坚持多久,好怀念以前的年和春晚,亲情、友情,以及种种交往、交流。
“爸爸,海南远吗?”“远。”“你去做什么呢?”“挣钱啊。”“我有钱,你可不可以不去了?我把压岁钱都给你,你可不可以再陪我一天?”今天早上看到的这段话,尤其令我震动无比。
人心、情感的贴近,什么都代替不了,想陪而不可得的日子已经太多,可我们却还总要让一部手机横在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