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进家里到底有没有誓书铁券?
《水浒传》里,有一位号称“小旋风”的好汉柴进,他的的身份比较特殊,“是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孙”“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予他誓书铁券在家中”。有免死金牌护身,所以行事不免张扬跋扈,经常在家里藏匿、包庇江湖人物,也一直没有遇到麻烦,无人敢惹。
但在第五十二回,他“摊上大事儿了”。柴进有一位叔叔柴皇城,居住在高唐州,他家的宅院被高唐州长官高廉的妻弟殷天赐看中,殷逼迫柴皇城搬出。柴进当然不能不管,于是带李逵前去解决。正赶上殷天赐来抢占房屋,李逵将其一顿打死。
李逵逃走,柴进被抓入狱。在高廉审案的过程中,柴进提出自己家里有誓书铁券,已经派人去取了。按理说,高廉应该中止案件的审理,等待誓书铁券这一重要的法律文件的出现。但是,他直接命令左右刑讯柴进,丝毫不考虑柴进的特殊身份以及誓书铁券的权威性。
而且,直到宋江带兵把他救出,也没有找来什么“誓书铁券”。这不仅令人生疑:他家到底有没有誓书铁券?
其实,事发前柴进最后一次见到被气得奄奄一息的柴皇城时,誓书铁券的有无就有迹象了。原书是这样写的:
柴进入到里面卧榻前,只见皇城阁着两眼泪,对柴进说道:“贤侄志气轩昂,不辱祖宗。我今日被殷天锡怄死,你可看骨肉之面,亲赍书往京师拦驾告状,与我报仇,九泉之下,也感贤侄亲意。保重!保重!再不多嘱!”言罢,便放了命。
在这种关键时刻,没有拿出誓书铁券,而是让柴进去告御状!从这一点,很多人都指出,柴进家族并没有柴进口口声声说的祖传的誓书铁券。
为什么柴进一直飞扬跋扈却无人管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柴进家里并没有誓书铁券护体,为什么他飞扬跋扈那么多年,都没有人敢管他,直到遇见这么个不明事理的“倒霉熊孩子”殷天赐?
这就要从大宋开国说起了。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第二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就发动陈桥兵变,从柴氏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取江山,建立大宋。因为这做法有点下作,赵匡胤为安抚人心,便优待柴氏家族。
在宋朝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祖宗之训”(也称“祖宗之法”)。据陆游《避暑漫抄》(据今人李成晴考证,托名陆游的《避暑漫抄》系伪书,但关于太祖誓碑的记载来源宋人笔记,史料是可信的)一书记载,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年)秘密刻制一石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平时用销金黄幔遮蔽,门钥封闭甚严。
太祖命令有关部门,唯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方可启封,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届时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小黄门跟随,其余皆远立庭中,不敢仰视。
天子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直到靖康之变,金人将祭祀礼器席卷而去,太庙之门洞开,人们方得看到此碑。
据说誓碑高七、八尺,宽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诅咒得够狠,所以北宋各代皇帝都老老实实照办:“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泄漏”。后来北宋沦陷,赵构在临安登基,徽钦二帝还派人传话来,要求遵照执行。
此事宋朝人都知道。范仲淹曾写道:“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
查宋代史事,并没有太祖赐柴氏誓书铁券的记载,但优待柴氏家族却是千真万确的,历代皇帝都严格遵照执行,所以柴氏后人一直安享富贵。
直到末世生乱,祖宗之法不灵了,柴氏的“护体神功”也就废了。——这是小说家虚构柴进这个人物的历史依据。
但是,为什么柴进不说有“太祖誓碑”,而言之凿凿地说柴家有“誓书铁券”,而没有人质疑呢?
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因为誓书铁券的说法世人更容易理解,也可能是他自己就把另外一个家族的誓书铁券传说,当成自家的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太祖对他家有特殊安排,所以当他说家有誓书铁券时,就都理所当然认为是了。——当然,这都是小说家安排的;不这样,柴进如何上梁山?
誓书铁券究竟长什么样?
历史上,誓书铁券是皇帝颁发给元勋、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於现代的勋章奖章一类的。
史载,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颁给功臣们誓书铁券作为褒奖:“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帛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就是说,把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保证“铁券”安全。
南北朝时期,皇帝颁发“铁券”较为普遍。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予“铁券”,也给宠宦、宦官颁发“铁券”。到宋、元、明时期,“铁券”颁赐逐渐趋于完备。
但由于铁制品容易腐蚀,所以流传至今的誓书铁券极少,据说目前只有5件,明代的有4件:
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颁给会川伯赵安的铁券,现藏于甘肃省渭源县文化馆;
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颁赐给高阳伯李文的铁券,现藏于青海省档案馆(此件的图案被1996年9月邮电部发行的《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收入,该邮票一套四枚,其中第二枚为“明代铁券”);
明宪宗成化年间颁赐给保国公朱永的两件铁券,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另外一件,也是最早的一件,就是藏在国家博物馆的这一件钱镠誓书铁券:
钱镠铁券形状如覆瓦状,纵29.8厘米,横52厘米,厚2.41厘 米,重约132两,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工整,金字多有剥落。
那么,钱镠是怎样得来这件誓书铁券的呢?
吴越王钱镠:一剑霜寒十四州
钱镠,唐朝大中六年二月十六日(公元852年3月10日)生于浙江临安。据说他出生时相貌奇丑,父亲认为不祥,欲弃于屋后井中,但因祖母怜惜,方得保全性命,因而取乳名"婆留"("阿婆留其命"之义),这口井后来也被称为"婆留井"。
钱镠成年后,曾以贩卖私盐为生,后参军。因作战骁勇,屡获提拔,成为威胜军节度使董昌手下主要将领。
后来董昌反叛,自立为帝。钱镠奉诏讨伐,擒获董昌,受到唐昭宗褒奖。唐昭宗表彰他“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慰社稷,惠以福生灵……志奖王室,绩冠侯藩”,因此“赐其金版,申以誓词: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永袭宠荣,克保富贵”。券文还进一步明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免死金牌。
随着唐代灭亡,钱镠自己后来也独立为王,建立了吴越国,有十四州地盘。
宋朝建立后,钱氏小朝廷审时度势,主动归降,因此也受到宋朝廷的优遇。钱氏家族不仅世代承爵,也经常和赵室通婚。
誓书铁券就由钱氏家族代代珍藏。“靖康之变”后,钱氏举家携券南迁。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赵构赐钱氏家族台州府第,钱氏铁券从此成为台州钱氏的“传家宝”。
公元1276年,元兵攻破临海,钱氏有个家人带上铁券南逃,途中落入黄岩泽库。
本以为此宝物就此销声匿迹了,不料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有个渔人在黄岩泽库打渔又把它捞上来了。渔人当然不知此为何物,当作废铁放在家里。后来消息传到钱氏十四世孙钱世珪耳中,他便以十斛谷子将其换回。可惜嵌在铁券后半段的金字大多都剥落了。
此后,钱镠丹书铁券一直被钱氏族人好好保存下来,明代、清代皇帝都曾多次借用此铁券,参照制作本朝的誓书铁券。
新中国成立后,钱氏后裔将此铁券献给了国家。最初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1959年移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今天,这件承载着钱氏家族千年兴衰传奇的誓书铁券,安静地躺在国家博物馆里,我们可以去亲眼看看这承载着诸多历史信息的文物究竟长什么样子。
所以,在宋朝,是有另外一个家族,珍藏着誓书铁券代代流传的。但人家并没有天天以此为幌子飞扬跋扈,而且良好家风代代传承,钱氏家族人才辈出。——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参考文章
李成晴:陆游《避暑漫抄》系伪书考
刘汉杰:《古代的“免死金牌”:丹书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