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遇到前同事的时候,他们会问你现在在哪上班呀?住哪呀?如果你上班的地点离公司比较远,他们接下来就会说“那你上班岂不是很远?”“那你上班挺不方便的。”“你离上班的地方那远,你怎么不换房子呀?”总之就是各种关心你上班远,各种暗示你得换个房子才行,最终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的前同事都转行做房地产了。
记得大学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个相对有点偏的地方,于是当时就直接在公司附近租了个房子,房租才400块,说实话,对于一个一线城市来说,这个价真的是低过了我的底线,这也直接导致了以后的我几乎没什么底线。房租是便宜,但家居更“便宜”,就一张床、一张床、一张床。当时正好是5月的一个晚上去租的房子,天气挺凉爽的,感觉房子也够一个人住,家居以后可以自己添,于是没考虑多少就直接租了下来。后来才发现,那房子是在顶层,上面没有任何隔热的东西,夏天没有空调根本没法住人。搬进去后我是天天晚上趴在地板上翻来滚去,一晚能热醒好几次。于是,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买一台空调。慢慢的,我又买了衣柜、鞋柜、书桌、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一系列的家具和家电,还一口气拉了两年的网线。有一次老妈过来看我,平时我得上班,留她一个人在家里怕她无聊了,于是又买了一台电视、一个电视柜、一个沙发、一张餐桌。基本上一个家该有的家居我都买得差不多了,除了买的全都是Low货以外。
我在这样的房子里住了两年的时间便迎来了我的第三份工作,第三份工作在市中心,从我租的地方去上班需要先搭一趟公交,再转一次地铁,所幸地铁是直达的,不用多次转线。这仍然需要花大概60分钟左右的时间,当然,是在不堵的情况下,是在错开上班高峰的情况下,是在成功避开地铁高峰限流的情况下,为了让上述三个条件全部成立,我选择每天7点起床,7.20分左右出门,再一次为自己是一个男生感到方便,实际中7.15左右基本就可以出门了。看到这里,有些人会觉得7点起床很正常的呀,有很多人是6点多就起床。其实,我觉得这没有可对比性,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绝对概念和相对概念(这一点大家可以去《拖延心理学》进行查证),绝对的时间是钟表固定的时间,而相对时间是每个人心理的概念时间,对于我来说,上一份工作因为住得近,可以睡到8点起床,然后走着或者打个摩的去上班;现在突然要提前1个小时,对于习惯晚睡晚起的我来说,这太早了,尤其是到了冬天就更有体会。所以,开始上班的时候经常要在地铁上补觉。
这个时候,前一家公司的很多同事都会问我,“小木,你为什么不租得离公司近一点呀?”
说实话,刚换工作的时候我真的在公司附近找过房子,但那房租是真@#¥%的贵呀,我这一个月才几千的工资差不多得有1/3都得拿去交房租,并且还是合租的。但作为一个要面子的男人,我一般都是这样回答的:
“唉,我也想搬。但想想认识的朋友都在这边,要是搬走了,平时都没办法约你们吃饭了。”
这个时候,前同事们一般会醍醐灌顶的说一句“是哦,也对。”
所以,有些问题不好回答的时候,就用吃来解决。
早上地铁挤多了,有一次,看到一个女生在地铁上端着一本书在看,当时就在怀疑这地铁上人这么多,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她这样拿着书真的看得下去吗?转念一想,人家看不看得下去什么时候轮到我操心了。反倒是我每天都得狠心提前一个小时起床难道就是为了换一个地方睡觉,换一个地方看新闻吗?一种强烈的罪恶感犹如地狱之火熊熊燃起,当时的感觉就是“天啊,我每天到底在干什么?我怎么可以容忍别人比我更努力。绝对不可以,要睡一起睡,要看一起看。”于是,当天晚上我就充值下了几本小说在手机里,第二天挤地铁的时候真的就拿出电子书来看。
有些习惯可能真的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毕业前三年,我一本书都没看过,但就是这份挤地铁的工作,我一个月最少能看2本书(当然,补觉这件事仍然没有少干),多的时候一个月能看5本左右。开始看的是一些轻松的小说,后来增加到一些知名作家写的作品,有历史的有现代的,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没看懂的就会去搜一下别人的评论和解说,阅读面就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以前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多是聊聊工作和八卦,现在发现可以聊聊最近在看的书,自己喜欢哪个作家,他的写作风格是什么;甚至有时候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刚好跟之前看的历史小说相关,例如之前刘师师主演的《女医明妃传》里面的大背景刚好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看到。难怪看电视的时候老是想起来砸电脑,跟书里说的出入太大啦。
如果我没有换工作,我依然会每天睡到8点;现在换了工作,我必须7点起来,早上我多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我租到了公司附近,我不能保证自己能每天早早起床,那我为什么又要换呢?有时候不逼一下自己,还真不知道自己有两把筛子。
嗯,还是不要换房子了,毕竟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