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聊天聊到读书,朋友说,因为自己读书很慢,怕浪费时间,所以从一开始喜欢上读书就尽量选择名著来读。但是最近读了余华的《兄弟》,里面的故事虽然很好,但是他却把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有点接受不了。最近自己一直很懊恼,感觉自己在选择书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朋友还说,自己喜欢读那些充满高尚人格的故事,那样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昂扬奋进。
我告诉她说,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我感觉,人性有善恶,有高尚有鄙俗。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的人性。人们总是在一些人面前是善良的,在另一些人面前就可能是邪恶的。在某一段时间是善良的,在另一时间段可能就是邪恶的,现实中没有绝对高尚的人格。好的文学作品是要揭露人性的,它既要向人们弘扬人性善的一面,更要向人揭示人性恶的本质。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要弘扬高尚的东西,还应该让我们看到人性中鄙俗的一部分,让我们更加懂得,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阴暗的东西,我们可能看不到,但并不代表不存在。如果这些东西超出了我们的心理预期,超越了我们的认知底线,那么最好不要去碰触,因为它会在我们新的认知观念还未形成之前彻底摧毁我们的心理防线,让我们崩溃。
关于读书,我从来不刻意去选择名著来读,名著流传已久,时间证明其固然很有魅力,但是却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就像吃东西,大家都说好吃的东西,你去尝了尝,可能一口就吐了,因为东西固然好,但并不一定符合自己的胃口。
我时常觉得,在我们看风景的时候感动我们的并不都是那些名胜古迹。只要自己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有时候经常路过的一个转角可能就会将我们感动得一塌糊涂,河边新起的一个小亭子都能让我们的内心产生莫名的感动。感动我们的不都是惊喜,还有那些日常我们曾经忽略的的琐事。我想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有一段回忆珍藏在心中,让我们永远不能忘怀,但是你试着想想,那些感动自己的回忆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吗?我想,多数人都不是,感动我们的是大家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或许只是大学时候几个穷小子在路边摊喝啤酒,或许是几个朋友半夜淋着雨到外面买西瓜吃。
看书也是一样,并不是只有名著才能打动我们,才能让我们从中获得智慧,收获成长,台阶需要一步一步往上走,书也需要我们一层一层地拿来读。很多时候,名著的作者都是经历过常人所没有经历过的坎坷,他们的那些作品有的刻画太过深刻,当一个人阅历不足的时候强行去读,会产生一种难以消磨的恐惧,那种恐惧是因为自己的人生底线无法承受书中的压力所导致的。这就像是一个人内力不足偏偏要去修习上乘武功,一不小心很有可能让自己走火入魔。
但是名家的作品,也确实是描写了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东西,刻画了我们不成遇到过的人性,所以才能让能够欣赏它的人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得到提高。我不反对读名著,我反对的是带着想要获得某种智慧的功利,在自己心理防线内不能完全接受书中描写的时候强行去读。
我们都有选择自己所读之书的权利,读什么书,能在什么范围内接受书中所揭露的人性,完全在自己掌握。前段时间看了七堇年的书,书的前半部分感觉很不错,书的后半部分却有大段描写同性恋的东西。我不喜欢,就直接合上书,放弃了。我还是比较喜欢七堇年散文的风格,但是我不能接受她对同性恋的描写,这就是我的心理底线,在自己不能接受的时候就干脆放弃。我一直以为阅读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不该是一种任务,更不该是一种折磨。倘若一个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痛彻心扉、令人作呕的难受,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来读呢,尽管有时候在这些书是名著。
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我看书,一般来说都是在书中找书。读一个人作品的时候,遇到他钦佩的作者,在他所钦佩的作者的文章中,又找到另外让我们更加值得钦佩的作者,这种感觉真的很好。作者们相互钦佩,自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因此在阅读他们的过程中,更容易让自己形成体系。能够让自己在一个地方挖的更深,在一条路上走的更远。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以后,全国甚至整个文学界形成了一股莫言热。莫言的作品应该就算名著了,但是到现在为止,我连一本都没有看过,因为我现在并不觉得他的有些书适合我。我只看自己感觉有意思的书。
请扔掉你手中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名著吧,尽管有些书被无数个人读过,又被无数个人赞美过,但是请你毅然决然地扔掉,读它们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应为它并不适合你,仅此而已。
——2016年3月31日星期四,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