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又等到端午这一时节了,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大家都知道。其实,佩戴香包也是华夏民族的一个古老的习俗。
老百姓认为,这些专门制作出来的吉祥物带有灵气,而且保佑子孙,祝福他人的美好寓意。因此,端午节前制作香包并送出香包的习俗一直就延续下来。
沈阳铁西区有一位因为香包做的好,而被称“香包奶奶”的张奶奶,端午时,要是去到沈阳铁西区,没准还能遇到这位香包奶奶,花花绿绿的香包映着老奶奶的一头白发,特别的显眼。
张奶奶已87岁高龄,有点耳背,虽然看起来身体一般,但是老人的香包绝对是纯手工打造出来的。
端午时节,沈阳铁西区的街头,香包奶奶一出现,总会吸引不少人。
13岁开始学习刺绣和纺织,到今天,张奶奶积攒下来的手艺已经有70多年了。一年365天,张奶奶平均每天要制作3-4个香包,这样的日子,张奶奶已经坚持了20多年。
亮片、吊穗和珠串,花花绿绿的香包虽然都出自一个87岁老人的双手,但是设计和式样,却来自张奶奶还是少女时代对美的理解。
说起那时,3岁便与丈夫定下了娃娃亲,19岁嫁给他,刚过半年,丈夫便去参军了。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那个时候,除了写信,恐怕只有做一个香包,最能代表相思之情了。
自古以来, 女孩子的纺织、刺绣、针线技艺被称为女红,那个时候,为解相思之苦,生性含蓄的女孩子最愿意通过女红来向情郎表达思念和爱慕之情。
唐宋时期,香包甚至是女性平时必须佩戴的装饰品,到了清代,香包已经成为了爱情的信物。
而在张奶奶看来,用自己亲手绣的香包送给心上人,远比送花、送巧克力技术含量要高的多。
驱邪祈福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题,在古代,五月又称为毒月。是一年中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会给孩子们戴上内含各种香料的香包,用于趋避蚊虫和灾祸。
上世纪90年代,张奶奶开始大量制作香包,让老伴儿拿出去卖,那段时间成为她心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1995年,老伴儿突然离世,伤心的张奶奶干脆把绣香包当成了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在穿针引线中排解心中积郁。
如今,张奶奶的老花镜度数已经到500多度,认个针都有点费劲,但是她老人家还在坚持。
一个香包就是一个祝福,不过在张奶奶看来,再过半年,就88岁,明年还能不能再继续做这个香包,她自己也不知道。耳背、头老晃,孩子们说,老人真的已经老了,重外孙都已经五岁了。
为了让张奶奶的手艺后继有人,张奶奶的孙子、外孙女通过微信和微博发布了不少照片,张奶奶的故事甚至还登上了报纸。
在张奶奶看来,可惜的其实不是她手中的这一点点手艺,而是大家对端午这个节日的淡薄,对于香包背后所具备的亲情、感情的淡薄。
而在老人看来,会不会做香包已经不重要了,一家人欢聚在一起,欢聚一堂才是最终的目的,中国人嘛,就要过中国传统习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