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和椿;摄影:周孟祺、完 璧】
万里桥是座古老的桥,今位于锦江区。造桥之始,当在李冰为蜀郡守修筑都江堰辟二江绕成都之时(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始名长星桥。因桥南有泉水曰“笃泉”,故民间称其为“笃泉桥”。它是李冰在两江上修建的七座石桥之一。民间流传:“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
三国时期,江南的吴国与蜀国失和,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曹的战略,行将解体,蜀国使者费祎出使江南,诸葛亮在长星古桥头,执费祎之手,语重心长地道出:“万里之行,始于此矣!”既是送行,又似重托,费祎不负众望,弥合两国的隙缝,其后人们便将长星桥更名为万里桥,延续至今。
万里桥在唐代有众多诗人题咏它,尤其是诗圣杜甫为最多。诗如:“西山白雪三城咸,南浦清江万里桥。”“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晚唐的张籍在《成都曲》中描绘了当年万里桥附近繁华的景象:“锦江近西烟水缘,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因为万里桥是出城门南行的要道,连接着城内外的交通,旁边有座著名的水码头,故而桥头饯别,旅途的停泊,以及商贾货物的装卸,都云集于此,酒家粼次栉比,商女低吟浅唱,令游子流连忘返。
万里桥曾经是一座廊桥,后毁损严重,南宋时侍御史赵鼎镇蜀时,对桥作过较大规模的修缮。刘光祖在《万里桥记》中说:“今罗城南门外笮桥之东,七星桥之一曰万里桥者。……侍御史赵公之镇蜀也……增为不宣,酾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悉易以木而屋之”即不仅更换了桥栏、桥板,而且还在上面盖了屋顶,以避风雨。万里桥西在宋代有座万里亭。宋代的成都府尹吕大防曾有诗云:“万里桥西万里亭,锦江春游与堤平。拏舟直入修篁里,坐听风湍澈骨清。”诗人在诗后注解:“万里桥有僧居曰圣果,后濒锦江。有修竹数千竿,僧便作亭于竹中”,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唐宋时期的万里桥一带的风景,定是分外秀丽。
万里桥于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71年)曾重修,乾隆时期,四川总督李世杰对桥又作补修:“桥高三丈,宽半之,长十余丈,旁有栏楯,中隆起,架石为之。”而后,清光绪年间又对此桥进行了修缮。
到了现代,万里桥也是知名文人时常聚集之处。万里桥边有座枕江楼,是一座江南水榭式的酒家,专营南菜,十分有名。据邓穆卿先生撰文记载:抗战初期,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在南京沦陷前经渝来成都。成都新闻界同仁在枕江楼设宴招待,席间论及国事,莫不黯然。张恨水应同仁所请,席间赋一七绝,诗曰:“江流鸣咽水迢迢,惆怅栏前万里桥。今夜鸡鸣应有梦,晓风残月白门潮。”眼前景,故乡情,齐涌笔端,伤时感怀地倾诉,令举座之人无不动容。
1939年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成都,为了疏散群众,在万里桥下游修建了新南门大桥(其时叫“复兴桥”),于是万里桥便被市民称为老南门大桥了。
1995年2月23日,因府南河综合治理的需要,万里桥在人们的惋惜声中被拆除了,在原地修建了一座跨度53米,桥宽40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2003年又因市政建设所需,建成一座更为雄伟的“桥上桥”的高架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