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里,在文学上创作的大家中,张恨水是不可缺少的一位,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是笔名,取自南唐李煜词《相见欢》“人生自是长恨水长东”之意。是旧文学向新文学过渡的第一人,如果说文学永远是一个过程,那么张恨水是最有文学史过程感的作家之一。他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被称为“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的第一人。
在张恨水众多的小说创作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啼笑因缘》了,同时也是艺术水准较高的一部小说。在当时的社会中这部小说可谓是风靡一时,有众多的“啼笑因缘”迷。直到今天,《啼笑因缘》也已出版多个版本,人们讨论起来也是津津乐道。
小说《啼笑因缘》主要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通过旅居北京的樊家树与天桥卖唱姑娘沈凤喜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黑暗、动乱的社会侧面。此小说囊括了封建军阀,武侠锄强扶弱等情节,故事曲折离奇,富有传奇色彩,体现出了“社会、武侠、言情”三位一体的艺术大融合。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樊家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是社会进步文化的代表。他是贵族式的大学生,“平民化”的大少爷,喜欢结交普通民众,毫无嫌贫爱富之意,体现出他爽快、谦和的性格。和沈凤喜的认识也不被“门第”所限制,敢于冲出封建等级的门槛,对待爱情的坚贞,拥有一颗宽容之心,表现了他的平民观念,这一形象具有反封建思想。
樊家树的喜爱对象沈凤喜,她是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大鼓世家,是在当时社会里的一个赤贫无产者,拥有着青春和美丽的外貌。她纯真,羞涩,但她又比较爱虚荣,爱攀比,这些铸造了她人生中急剧起伏的命运变化,并给她带来了悲剧的结局。
我们为樊家树和沈凤喜的爱情悲剧感到遗憾,但我们同时又知道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结果。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来分析樊沈之间的爱情实质,其实导致樊家树和沈凤喜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两个对爱情的需求不同。樊迷恋的是凤喜的朴实、清秀的自然美,而沈凤喜及其家人的惊喜是樊家树慷慨解囊的金钱。这样看来他们爱的基础就是不平等的,怎么可能换来美好的结局呢!
我想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双方的爱好、兴趣、文化层次、精神情感等和谐一致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不得不说这份爱情是具有致命的缺陷,即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抽掉了许多因素,那种缺乏精神文化共振的爱必是漂浮无根的空中楼阁。
张恨水的小说大多都是悲剧的结局,《啼笑因缘》应该算是悲剧中的代表了,这部小说具有较高的思想内涵,其中的反封建、反霸道、反强权的思想表现出特定时代的社会要求,更难能可贵的是主人公樊家树身上所体现出的平民化思想,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所以这部小说才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再看《啼笑因缘》这部小说的名字,“因缘”二字是佛家用语,它不同于“姻缘”二字,小说中的“因缘”除了机会、机遇,还包含一种因果缘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在这个关系中,让人产生啼、笑、恩、怨、亲、仇交织的离合。因此,这部小说在爱情表现之下,还包含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一种哲性的理解和领悟。
总体看来,《啼笑因缘》与现在社会上的一些言情小说相比,虽没有华丽的词语,疯狂的情节,但却多了一份淳朴、真实、耐人寻味。浓缩了社会、思想、等级、命运的故事。虽充满了曲折、悲伤,却流露着作者真诚的希望。虽然是物是人非,却已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