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被说成“性冷淡”,很多都市白领也以买MUJI为荣。
是什么使MUJI在中国赢得多人追捧?
有人说,MUJI的衣服给人最原始穿衣感觉~
有人说,MUJI倡导“无品牌”,强调“合理的便宜”…
有人说,MUJI秉承环保和消费者健康理念,规定许多材料不得使用…
有人说,MUJI统一设计理念延伸出来的家居风格、人生活哲学…
但是,有35年品牌历史的MUJI,其理念是从一而终?还是经过几代人不断演化而来?
今天的MUJI,你到底知道多少?你信奉、追捧的又是什么?
“MUJI”最初的概念,无≠0。
“MUJI”最初的概念,就在第一代当家设计师田中一光最开始为无印设计的海报之中~
1981年“爱无华饰”(左);1981年“鲑鱼就是一整条”(右)
1981年,田中一光、小池一子搭配山下勇三就成了无印良品早期海报制作的黄金组合。田中一光这一年为无印设计了两幅海报,其一曰“爱无华饰”,其二曰“鲑鱼就是一整条”。
几个日文大字翻译成中文就是“便宜是有原因的”,表现了无印良品在日本市场物美价廉的品牌定位。而背景里密密麻麻的小字则是当时所有的商品信息,包括材料、售价、产地等等。它们按照无印良品“素材的选择”、“工序的检查”和“包装的简化”三个品牌理念进行分类和排列。
“鲑鱼就是一整条”的海报,则用来介绍同年的全部食品类产品。海报设计正值全日本主张节约、鼓励消费的时期,于是追求物美价廉的无印良品就打出了鲑鱼全身都是宝的概念,强调使用非优选部位的鲑鱼肉一样能做出美味的食品,价钱还能更便宜。
1983:倡导“自然、当然、无印”主题。
1983年,全球经济低迷,日本处于高速经济增长期后的安定增长期,陷入能源危机。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已趋饱和,对奢侈品有一定免疫力,倾向更理性的消费。
MUJI的衣物没有标签,不离黑白灰蓝等天然色系,花纹至多到格子条纹,吊牌用未漂白的本色纸片。这与强调LOGO的品牌服装极为不同,堤清二曾说:“无印良品就是反体制的商品。”省略一切过剩装饰,挑战商品的真正价值。
1984年“原色”(左);1986年“至今为止”(中);1988年“地球大”(右)
1984年“原色”:无印良品开发了一系列名为“自然色”的产品,他们选用动物皮毛和其他天然材料的颜色,使用没有漂白、没有染色的布料。这种源自于自然的姿态就是无印良品的基础之一。
1986年“至今为止,从今开始”:在背心式衣装引领潮流时,无印良品推出了这款 可以让儿童和年轻的爸爸们一样穿着的人气商品。在这款商品中,包含了品牌想要传达的讯息:从平常的穿着中,通过任何随意的事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其实都能被感受到。就像父子间,没有言语的交流,也能心意相通一样。
1988年“地球大”:为寻求素材,无印良品的“采购员们”用自己的双脚,走访了世界各地。无印良品想要站在“地球大”的商品品种以及和“地球大”的生产地的交流的基础上,再次出发上路。
1990:“用尽量少的资源,过更丰富的生活。”
19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不景气长期伴随日本,直至今日。而无印良品的销售额却在各家商场连续倒闭的低迷时期连续七年保持较大增幅。
无印良品最早的姿态是提倡简约、朴素、舒适的生活,拒绝虚无的品牌崇拜,直抵生活本质。这种“反体制”是高速经济发展后的必然趋势。就如田中一光曾为无印良品设计的一条广告说:“饱食铁板烧与鹅肝后,忽而觉得,啊,茶泡饭真好吃,这就是无印良品的感觉。”另有一条:“简素并不会对豪华自卑。简素中有奥妙的知性、感性,毋宁说是值得骄傲的世界。如果这样的价值体系可以推广,那么可以用尽量少的资源,过更丰富的生活。”
无印良品以一种日常、低调的姿态根植人心,关心饮食冷暖,贴近人们呼吸的节奏。
1989由水而生(左);1990来自早餐田(中);1992到处看得见,却到处没有的东西(右)。
1995良品大赏作品集(左);1995与家人一起消磨的时光(中);1994葡萄牙也有无印良品(右)。
1996以女人的心声制造(左);1996就是这个简单的模样(中);1997交给空气就解决了(右)
1997:小朋友的无印良品(左);1998:努力的素材(中);1998:暖和计划(右)。
1998:天然的食品(左);1999:伦敦、巴黎吹起MUJI风(中);1999:倾听顾客的声音(右)
2000:20年前到现在没有装饰的爱(左);2000:20年前从40种商品开始,现在已拥有4000种品类的良品群(右)。
2001:大型店铺,有乐町店开幕(左);2009:保护地球(右)。
2002:原研哉时代,对“日常”的执着。
2000年,创业二十周年的无印良品却突现低迷。股市总额急降75%。2002年,田中一光去世,原研哉接班,成为无印良品顾问委员会会员,负责艺术指导。
如果说田中一光时代的无印良品是某种“反体制”“反潮流”的“抗拒”姿态,那么到原研哉时代,无印良品的哲学已确立,他[对“日常”的执着]影响每一个走近无印良品的人。
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
無印良品杂志广告
2002年至2008年期间的杂志广告。报纸广告用于讲述無印良品每年的愿景,而杂志广告以该愿景为背景,主要聚焦于产品之上。杂志广告也历经了从眺望”地平线”的远眺开始,逐渐将焦点转移至"家"、"产品"上进行近观的过程。
無印良品 2003"地平线"宣传活动
这是一组彻底舍弃了一切繁琐,追求极致简单的商品群。这种省略并不是无设计,而是在对完成度进行反复打磨追求一种极致设计时所思考出的無印良品的新的形象。从诞生后经历了20年直至2003年。这一年的广告,并不仅仅是要发布这种新形象,而更是希望它能够成为吸纳了各种各样的人对無印良品想法的载体。作为无限广漠的天空的容器就是一个地平线的照片。
無印良品 2005"茶室"宣传活动
無印良品背景中的"简单"到底是什么呢。2005年的广告碰触的就是这样一个主题。照片中是被称之为今日"和室"始祖的、被指定为日本国宝的慈照寺的"同仁斋"。在这里,有会诱导你去关注价值以及美意识的简朴。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無印良品的思想之源头。茶室的镇室之宝是無印良品的白瓷茶碗。希望观者能欣赏到历经岁月的洗礼,诞生于同一美意识的空间与用具水乳交融的效果。
2007家:我的私宅论
無印良品涉足家具、服装、食品、日用杂货等所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这本书是从”编辑”的观点出发,对如果打造一个”家"进行了思考。重新审视"采购现成的物品"这种固有的家居生活方式,在空的建筑物的骨架(skeleton)的基础上,如何使内部填充(infill)更加适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对此提出了各种打造家的方案。
無印良品 2008"温柔地对待"宣传活动
廉价生产,仅从形式上打造品牌的低成本的流通手法。追求金钱的全球化商业主义。到了2008年,人们已对这种冷酷而死板的世态持续抱有疑问。無印良品提出了自己的口号”温柔地对待"。视觉艺术为"素手"。表现出日本的美意识和对劳动的诚实精神。美丽的手就是对这一思考的隐喻。在这则广告刊登仅数月后就发生了"雷曼事件"。
無印良品2009"希望像水一样"宣传活动
纽约,伊斯坦布尔,罗马,北京。在曾经的世界中心、现在的大都市、以及将引领未来的大都市,罕见地同时进行展出的2009年。無印良品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够像水一样一直为所有人带来恬适和滋润。不要像美酒那样华贵,也不要像香水那样魅惑。广告中的照片展现出無印良品深深地融入到各国生活中的画面。
MUJI已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不强调所谓的流行,而是以平实的价格还原了商品价值的真实意义,并在似有若无的设计中,将产品升华至文化层面。
MUJI从最初的几十件商品到现在的七千余件商品,无印良品已渗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你可以请无印良品造一座木结构小楼,睡无印良品的床,抱无印良品的被子,被无印良品的闹钟叫醒,穿好无印良品的衣服,用无印良品的牙刷、洁面乳、化妆水收拾完毕,戴无印良品的眼镜,骑无印良品的自行车,吃无印良品的咖喱,种无印良品的植物……据说在日本,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死忠无印良品。在街头放眼一望,也能看到众多无印系列的衣物。
对于普通日本人而言,在行为模式方面并不追求特立独行,并不希望自己过于显眼。无印良品的天然、简素正与这种普遍的心态充分契合。而低调并不代表没有个性,无印良品的“摒弃品牌”也不是单纯追求低价。无印良品选用的每一位设计师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原研哉曾说:“通过尽可能简单的设计,创造出适用于各种生活环境及任何人群的东西,让18岁的单身青年和60多岁的老夫妇都觉得‘这个很好’,这就是无印良品的质量。”
原研哉谈起MUJI设计,提到“欲望”。他说,欲望是创意的起点。如果一个物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期望而产生,那么期望的本质就会作用于物品的本质。而欲望往往有惰性,故而有必要对欲望进行约束与教育。所谓设计,就必须深刻作用于欲望的本质。
但欲望并不可以一味迁就,而应当有所节制。比如日本传统建筑中的隔扇与拉门,不仅规范了空间的秩序,也配合了身体的秩序。随着推拉隔扇的一举一动,在榻榻米上也有相应的站姿或坐姿。这些设计不是为了适应惰性的身体欲望,内在是一种优美的、略微矜持的心态。这是与日本传统建筑一致的简洁与谦恭。
比如无印良品的服装,多年来总不外那几种色调,几种样式。其宽松、低调的简洁设计,亦是一种内在的谦恭。忽略身体线条,遮蔽过度裸露的肌肤,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尽量相容,不过于跳脱。与日本传统日常的精神内核相呼应:不打扰别人,不醒目,将“羞耻”的东西妥善掩藏。
以上内容采摘自——微信订阅号“上玄猫”。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