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这本书,我开头了无数次,却从来没有读完过。但是它里面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所以每每重新翻开,我都会从头开始。它的第一篇文——《郑伯克段于鄢》,不但知识丰厚,而且让人感悟良多。
姜氏在生庄公时难产,所以她从来都不疼爱这个儿子。三年后她生下小儿子段,特别欢喜。求丈夫立段为国家继承人,被拒绝了。等到庄公即位为王,姜氏就让他给段一个大封地,庄公批了。
但是,自小被母亲宠爱得无法无天的段,并不安分守己。他一点一点霸占哥哥的地盘,还不断练兵畜马。明眼人都看得出,段野心勃勃,具有篡位之心。
庄公身边的臣子一个接着一个地劝谏庄公,请他尽快遏制段的势头。但庄公却很淡定:“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任由段继续扩张。
直到有一天,庄公收到确切消息,段将于某日攻打自己,而准备为段打开城门的内奸,不是别人,正是庄公和段两人的亲生母亲姜氏。
庄公似乎早已料到,他先下手为强,马上命令兵将攻打段。果然不出他所料,段的所作所为早已众叛亲离,得不到城中民众的支持。于是,段只得出逃到共国去。
同时,庄公对母亲的恨也爆发了。他发誓:不到黄泉,永不见面。但是不久后他就后悔了。只是誓言在前,不知如何是好。
庄公手下有个官叫做颍考叔,听说此事。他建议庄公在地下挖隧道,挖到泉水了,庄公与母亲就可以在隧道相见。这样既不会有违誓言,母子也可以重聚了。
但是,庄公与姜氏真的可以“母子如初”?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的史学家左丘明所写,并收录在《春秋左传》里“隐公”篇里的一小段。并且,这一小段被清代人吴楚材抽选到《古文观止》当中。
春秋故事的特色是“微言大义”。《郑伯克段于鄢》以极短的篇幅,从母子情、手足情开始,讲到国家决策。突出了姜氏、庄公、段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尖锐矛盾。
姜氏,是一个偏心之极的母亲。
她可能到死也不明白,是自己从源头上引发了,庄公与段两兄弟之间的嫌隙。后来她竟为了小儿子,想要谋反,打倒大儿子。结果导致小儿子败逃,自己被大儿子软禁。要不是庄公挖隧道相见,只怕她余生就只能孤独冷清地走到尽头了。
然而,尽管姜氏与庄公最终“黄泉相见”,但母子二人真的能像文中所说的“其乐融融,其乐泄泄”么?
一生相互憎恨的两人,在兵刃相对之后和好如初,是不可能的。
在于姜氏,既然儿子给台阶自己下,那就顺势走吧。反正小儿子是靠不了了,往后的日子还得仰仗这个被自己算计了半辈子的大儿子。
在于庄公,“母子如初”显然复杂多了,既有亲情的趋向,也有政治的考量。
哪个儿子不希望拥有母亲的疼爱。可是,庄公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母亲不止一次想要把他的位置夺去给弟弟,甚至不惜举兵,不惜取命。
庄公是爱母亲的,尽管他也恨她。
看见颍考叔在外吃饭,也把肉留给自己母亲的深情,庄公羡慕不已。他酸酸的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而我却没有!
而同时,春秋是个极为讲究“孝悌”的时代。孝,是指孝敬父母;悌,是指兄弟姐妹间要友爱。庄公已经把弟弟打到别国去,已是“不悌”。如今如果坚持隔离母亲,那就是“不孝”了。
所以,多种情感混杂之下,庄公选择与母亲和好。但这件事仍然不能全面反映庄公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犀利、深沉与狠辣。
在弟弟野心膨胀的过程中,庄公完全有机会将弟弟引上正途。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只是任由段不停做出偏离本分的事情。
即使有几位臣子提醒,庄公对一切依然冷眼旁观。他在等,等那贪婪的弟弟尽失民心,自取灭亡。这是有多恨自己的弟弟呢。
庄公把对母亲的恨,都转移到段的身上。“只要你动手,我就让你死。”于是,兄弟永无相好的一天。他与母亲往后余生也是各自戴着面具,拽着薄如蝉翼的亲情相处下去。
君王,本就是个寂寞的行当。
至于弟弟段,即便他一直都在显示着夺位的野心,但仍不能单纯地将其归于贪婪。
母亲对他的爱,与对哥哥庄公的恨,是一个化不开的事实。因此,哥哥将恼火转移到自己身上,也是必然的事情。所以,段的日子未必如表面上那般安枕无忧。起码他会考虑到另一个可能——将来哥哥可能会报复自己。
所以为了获得真实的安全感,段选择夺位这条路。唯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拥有绝对安全。于是,他一步一步蚕食庄公的领地,一点一点地积蓄军事力量。
可惜,他自始至终不是庄公的对手。在运筹帷幄的庄公面前,段尚未出师,就被突击,以至兵败逃亡。他一直流落在外,无家可归。相传等到庄公离世,后人才将他接回本国。这是后话。
当然,实情或许是段在母亲的撺掇之下,越发看不清自己的位置,最后走上庄公所预测的路。无论如何,段与庄公都不在一个段位之上。
段费尽心思,却失去所有。而庄公什么都没做,却什么都做了。
《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手下有个叫颍考叔的官,得知庄公为了自己发誓不与母亲相见后又后悔的事,就去献策。
为了顾全庄公的面子,他并不直接提起这个事情。而是让庄公看见他吃饭的时候,把肉留起来,准备拿回去给自己的母亲吃。由此引出庄公心中的感概,主动说出问题,颍考叔再顺势给出解决的方案。不得不说此人相当聪明。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无论古今中外都是通用的。历史本身已经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后人读史时,更是各有各的眼光与解读。
但作为春秋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郑伯克段与鄢》自然是有其不可代替的光芒。读史为明智,或是为趣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读出你对历史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