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的回答中有这么一段:
产品团队输出一套经过确认的全家桶。内含一份《交互原型稿》(可迭代),一份《产品需求说明文档》(PRD,可迭代),一份《功能开发清单列表》。研发人员通过这些文档,就能够很清晰的了解产品的从宏观到细节。
一份好的产品需求文档能够让产品人员全面的从整体到细节的再次梳理和确认产品的重要步骤;也能够让研发人员非常清楚和了解项目的背景、预期、以及产品的细节,尽可能全面的把产品各方面实现的可能存在的问题都列举做出说明,提高开发效率,节省不必要的频繁沟通。
刚开始做产品时我总是以为只要原型一画,和大家开个会一说,然后研发们就开始搞起吧。结果你会发现这之后你每天都陷入各种答疑解惑的忙碌之中(临时召集研发开会做说明指望他们能在两三个小时里把所有的细节都记住?别做梦了。)。有些开发也不好意思频繁的找你,就直接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了,然后你就坐等验收的时候各种吐槽,提bug打回修改,时间花了,还没达到你想要的效果,你不开心,开发也不开心。何不想想该如何解决呢。这时候PRD文档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文档的基本格式我在这就不描述了,网上一搜一大片,两点我重点说下:
第一、文档具备可迭代性
铁打的文档流水的兵,一个好的需求文档就像一锅好卤,是越熬越香。不论谁来接手正在进行中的项目都能够一目了然的知道项目的前因后果:什么背景啊,每次调整都是为啥啊,哪个产品什么时间主导的啊······就像一份更新日志,记录着项目需求变更的每一次变化。
第二、文档说明要尽可能的细致
产品模块以及细节介绍的部分,需要根据已有的原型稿有图有字的做出说明。文字部分主要针对某个模块或者界面详细的做出标注和说明。如果描述性文字不足以理解,这里需要举几个例子给研发做出形象化的解释。
举一个我自己经历的反面例子:
当年刚到携程做产品,一心以原型为大。仿佛只要原型搞定了就没啥事了,结果导致了立项会上产品由于严重缺乏全面思考,漏洞百出,没有通过。这段经历给故作聪明的自己当头一棒,经过和同事的交流,我发现我在产品的细节打磨和思考上跟没不足够的深入。对于不熟悉的新业务,流程上有没有明显额逻辑性错误,每个界面的数据哪里来,什么接口获取,接口有没有通,是否能够拿到产品所需的数据,规则性限制是否已经考虑全面······这些基础工作是你在编写PRD文档之后第一个要去一一验证的事情,如果顺利才可以按照这个确认的需求下发开发。
另外说一点,要考虑到从客服、市场、运营等岗位角度对产品进行解释,以及他们在这个产品中需要注意的一些要求。(使用方和服务方都要全面考虑)
最后,文档毕竟是文档,虽然做到了迭代,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出现各种难以理解的部分。这个时候就需要产品们及时和研发当面做出沟通和说明工作,积极推进产品研发进度。
最后,如下链接可以引导你去看产品问答的其他内容:
Q4(下):从一个想法到一款线上的产品,这中间都有哪些岗位,做了哪些操作?
Q4(上):从一个想法到一款线上的产品,这中间都有哪些岗位,做了哪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