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以这古董为人处事,有人说是没原则,和稀泥,做老好人。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原则,易中天先生就认为“中庸”是指凡事不走极端,恰到好处,而且,常人都能用。
上述说法全是好坏判断,而好坏判断是最容易的事情了。比如有只小公兔,它也知道大灰狼坏,母兔子好,可兔子就不会九九乘法表--客观逻辑推理。如果我们不想仅仅当兔子,还想对中庸之道做一个客观的逻辑分析,可以吗?可以,用经济学就行。
经济学从选择角度理解日常生活,选择的标准就是效率,效率就是指趋利避害。一件事情,好处越多,害处越少,效率越高,人们选择越多。比如衣服便宜了,人们就多买,工资高涨了,人们就多上班。这是符合效率原则的。
但同一件事,做得太多了,往往会腻,导致好处减少。比如有人喜欢吃东坡肉,但不会天天吃,餐餐吃,也不会一顿吃上20块,40块。做同一件事随着次数增加好处减少的规律,经济学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是指做一件事的好处,比如吃一块肉的好处。
如果有1000元钱,让你买吃的与穿的,不可能全买吃的,也不太可能全买穿的。你会吃的买一点,穿的买一点。为什么?因为边际效用递减。1000块钱全买肉吃,边际效用递减,享受会减少,你可能会冻死。同样道理,1000块钱全买穿的,不买吃的,效用也会减少,你可能会饿死。
为了得到最大的好处,你会吃的买一些,穿的也买一些。两样东西各买多少,你的享受才最大?这是经济学能告诉我们的:当相同的钱花在不同物品上的好处一样,你的好处就最大,否则的话,一定存在调整的余地,使得好处增加。
比如花同样的钱,你感觉还是买肉来得划算,那你多买肉,你总的好处会增加。随着购买肉的数量增加,肉的边际效用就会递减,随着购买衣服的数量减少,衣服的边际效用会增加。直到花同样的钱,吃肉与穿衣的好处相等时,你在吃肉穿衣上的好处才最大。
从消费行为看,消费者会用手里的钱买点这个,买点那个。为追求更多好处,花同样的钱购买的物品好处一样。这就是经济学眼中的中庸之道,即效率标准。
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才符合中庸之道,才符合经济学的效率原则。消费生产,工作生活,无不如此。比如国学大师林语堂脚踏中美两国,学贯中西文化,写的文章就中庸得很,读者可以欣赏一下:
“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懒惰;穷不至于穷到付不起房租,有钱也不至于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信件有一半退回,有一半发表了。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的理想,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