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互联网 +“ 还是 ”+ 互联网“ 的争论一直不断。没有下好定义之前就争论名词是没有意义的。想起之前看过的阿里研究院著的一本《互联网 + 从IT到DT》,我们来看看中国互联网的龙头,是怎么阐述 “互联网 +”的。
所谓 “互联网 +”,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配套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并不断释放出数据流动性的过程。“互联网 +”,对应的英文为 “internet plus”,即不是加法(加号),而是 “化”(plus)。互联网 + 各个产业部门,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通过连接,产生反馈/互动,最终出现大量的化学反应式的创新和融合。
开篇一段加粗文字,阿里表明观点互联网 + 是互联网化。先不用着急战队,我们先搞明白他究竟什么意思。
接着书中展示了5次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技术革命,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一项重大技术革命会在相关的产业中扩散,随之影响产业组织方式和结构,甚至推动社会关系的改变。
比如工业革命,随着机器的推广,生产集中到了工厂,手工业者变成了工人,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并开始城市化进程。我们对机器的理解变成一种思维,我们用机器思维建立了工厂,规划了城市。工人和城市的组成部分都被看成机器的零件。这是我们用机器思维建立起的社会。
对互联网的理解不同,也决定了 “互联网 +” 的不同 “变现” 形式,“+” 在旁边是吧互联网当工具,“+” 在前面是把互联网当渠道,我吗建议 “+” 在脚底下,把互联网当做基础设置,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经济形态的转型。
这就是上面说到的,所谓 “互联网 +”,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阿里认为互联网这一整套信息技术,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至于互联网如何改变经济形态,才是 ”互联网 +“ 还是 ”+ 互联网“ 之争的根本。我们接着看下半句,并不断释放出数据流动性的过程。
”互联网 +“ 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
”互联网 +“ 的内涵区隔于传统意义上的 “信息化”,或者说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信息化。
如果ICT(信息 通信 技术 |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技术的普及、应用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促进信息/数据在跨组织、跨地域的广泛分享和使用,就会出现 “IT黑洞” 陷阱,信息化效益将难以体现。
信息化的本质在于 “促进信息/数据的广泛流动、分享和使用”。
信息的使用存在边际收益递增性,即信息/数据只有在流动、分享中才能产生价值;流动的范围越大,分享的人群越多,价值越大。
真正的 “信息化” 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安装,以及政策、制度的创新,促进各类信息/数据最大限度地传播、流动、分享、创造性使用,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的动态过程。
以上一大堆难以理解的文字,总体就是在说数据的流动才是本质的区别。
互联网技术可以非常低成本的使数据流通起来,而数据的流动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怎么命名不重要,重要是的不要因为僵化的思维,在变革中被淘汰。
以电子商务与ERP为例。ERP是企业内部资源的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解决企业内部的数据流动,难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而网商一上来就是销售、订单系统,数据在企业之间流动,然后才是CRM、ERP。互联网平台真正为实现全流程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可能。过去一个企业要想给消费者提供产品,需要有工厂、经销商、物流、运营人员……现在如果我们把整个淘宝看成一个 “企业” ,这个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丰富的产品,送货上门的服务。但是这个 “企业” 中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做搭建平台的工作,生产者、销售者、配送者在这个平台上网状、并发、实时的协同,效率缺远远高于单一企业。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这本书后续展开讲解了互联网思维商业模式的变化和互联网 + 各行业的化学反应和关键点。推荐大家都读一下。
最后,我总结一些把 “互联网” 只看作是 “工具” 的几种情况:
- 有些人看到信息化,没看到互联网思维。
- 有些人看到互联网思维,但是没搞透不相信。
- 有些人都明白,但是把“工具”这个词放大了,认为工具的一切属性和影响都
是“工具”的一部分。 - 有些人把商业的逻辑放大了,认为互联网思维也只是商业逻辑的一部分。
关于名词定义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这些名词背后的思维都看懂了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