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立夏之后,天气一天天的热起来。雨水也渐多,很快就进入到南方的“龙舟水”季节,这表明,端午节要到了。传统节日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最多,而且南北地域差异不少。在体味着不同风俗的时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次重温和传承。
1.粽子:南北通吃,口味不同
中国的老话儿说,“民以食为天”。真的是一点不错。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跟吃食紧密相连。比如,春节的饺子,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缺一不可。
打小在西北长大。那时的零食不多,孩子们大都偏爱甜食。甜香的粽子尤其喜欢。端午节的包粽子环节是每家主妇的重头戏。早几天就开始准备,泡一大盆糯米,洗干净一扎粽叶,馅料多是红枣或者花生,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放。其实白米粽子我最爱,不用担心一口咬到硬硬的红枣核或是花生米,全是糯米的香味。
主妇们通常会约着在门前的空地上摆开材料,一边拉家常一边干活。包粽子的过程在小孩的眼里,实在复杂的难以理解。我那时也尝试过包,但是一下就散了,根本绑不住。所以不如还是去玩吧,绕着摆开的一地材料打闹玩耍,偶尔过来捣个乱,抓一把米去耍。这时妈妈们嘹亮的嗓门就常常回荡在空气中:“去去去!走开走开!”
玩了一会累了回来看,盆中的米已经在巧手主妇们手里变成了一个个紧实可爱的粽子。等全部的粽子都下锅,会在粽子们的最上面压上一块平又扁的石头,然后盖上锅盖。等热气把这些小可爱全部蒸熟。
煮粽子一般从傍晚开始,用蜂窝煤的时候是要煮一夜的。早上还没起床,就闻到了粽叶清香中裹杂着的那浓浓的糯米香。爬起来看看,大锅里的粽子已经被捞出来,还有几个面孔陌生的外来粽子,一定是左邻右舍互相分享的结果。
北方的粽子吃的是清淡甜美。扒开皮露出雪白的糯米,要么蘸糖要么蘸蜂蜜。又软又甜,甜掉大牙,甜进心里。
后来才知道原来南方还有肉粽。煮好后,肉汁和糯米混在一起,变成黄黄的颜色。不蘸糖就这么吃,鲜香咸香。
广东肇庆产一种特大号的粽子,叫“裹蒸粽”,比一般的粽子大好几倍,馅料是混了绿豆沙和一小块肥肉。煮好以后,扒开粽叶,用筷子把整个粽子搅拌均匀,绿豆和肥肉煮化之后的油和糯米搅拌在一起,又是另一种美味。
2. 香包和五彩线:寓意身体健康
缠香包,和给小孩子手腕脚腕上系上五彩丝线,也是常常见的风俗。香包里面放药材,闻起来有药味,驱蚊,也有辟邪的意义。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描述:
“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将香包穿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纽襻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
说的简直就是我,小香包是一定要挂好几天的,知道没有了味道,都还舍不得拿下来。特别的“美不唧唧”。
五彩丝线是要系到端午过后下第一场大雨,剪断扔掉,代表着疫病从此远离,孩子整个夏天身体康健。在汪曾祺的笔下,也写到这个习俗: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说的还是我,记得系着洗脸玩水,很快就有颜色印在手腕上,也觉得很有趣,乐呵呵的不愿意擦去。
3.五黄六白:讲究的南方人
先生家是浙江宁波。端午除了吃粽子,挂艾草这些南北均差不多的习俗外,还有着吃“五黄六白”的习惯。
“五黄”是指黄瓜、黄鱼、黄鳝、咸蛋黄和雄黄酒;“六白”则是白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和白切肉。这其中的主打菜当属黄鱼,宁波民谚有“五月五,买条黄鱼过端午”之说,在宁波人的心目中,千鱼万鱼的滋味都比不上金灿灿的黄鱼。
第一次在端午节见到这阵势,不能不说内心是震撼的。盆盆碗碗的一大桌,还各有各的来头和说法。只记得自己的家乡过节菜式是没有这么多的,粽子就是主要应景的物件了。
朋友是湖南人,也说起家乡有相似的习俗,吃“五黄五子”。五黄和宁波基本一样,只是黄鱼换成了黄糖,这是地域出产的差异所致;“五子”是指蒜子、粽子、桃子、梨子、李子、鸡子(蛋)”。每当和有人谈起家乡节日的习俗,浮现大家脸上的,都是幸福甜美的笑容。
南方人的讲究,在吃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长江流域、鱼米之乡的文化底蕴啊,不由得在心里感叹。
4. 念念不忘:保护与传承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比如南方地区的超大赛事“赛龙舟”,比如南北方都会去买艾叶菖蒲挂在门框上,驱邪避虫。这里只是记录了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几种。
即使有这么多的传统习俗,在很长时间里端午节似乎被淡化了节日的气氛。只有在家乡才会沿袭习俗去过节,在繁忙的都市,在高速的生活节奏下,节日已经被可怜的压缩成一个“吃个粽子就算过节”的符号。
2008年开始端午被正式定为法定假期,这才逐渐的唤醒人们心中对于传统文化节日的记忆和向往。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也宣告了这个节日对于中华民族非同寻常的意义。
端午的记忆,是深深存在于每个人的嗅觉、味觉和视觉中,也鲜活于每个人对于家乡、对于亲人的思念和热爱里。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必须紧紧依托人的主体,身口相传。
在每一个传统佳节里重温这些细节,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一样样操办了来,让自己有机会怀怀旧,也让下一代深深记住这些的印记。等他们长大了,深刻在心里的,一定不会只是苍白无力的节日名称,而是鲜活的、五感丰富的童年记忆。如此,传统文化的链接得以环环紧扣,永不磨灭。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