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从燕园驱车往大觉寺来,胸中的烦躁都与车行的距离适成反比,距离愈拉长,我的烦躁愈减少,等到一进大觉寺的山门,我的烦躁情绪一扫而光,四大皆空了。”季羡林先生在《大觉寺》一文中如此写到。
可见,季先生眼中的大觉寺,那就是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季先生如此赞誉,看来大觉寺值得一访。
大觉寺,坐落在北京海淀区旸台山麓,始建于辽,时称清水院。历辽、金、元、明、清,元改称灵泉佛寺,明再改称大觉禅寺,法脉代代传承,香火已逾千载。
一次偶然,听到一位同业大咖的独具特色的单位推介,“上风上水上海淀,近山近水近温泉,大彻大悟大觉寺,航空航天航材院。”一下子又让我想起了季先生的《大觉寺》,那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大觉寺之行。
(壹)宝刹山门向东开
站在宝刹山门外,环顾四周,心中不禁画了一个小小的问号,庙宇不都是坐北朝南吗,大觉寺的山门怎么向东开呢?
朋友请来的超级讲解员——一位学清史的硕士研究生王同学给出了答案。
原来,大觉寺的建筑群坐西朝东,既顺应了山形地势,契合大自然法则,又体现了大辽时期契丹人崇拜太阳、以东方为尊的朝日习惯。
大觉寺面朝东方,背倚大山,从山门开始的中轴线上,依次座落着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和大悲坛,依山势层层升高,上台阶步步高升。
行到高处,可见整座寺院结构规制,布局严谨。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100米,一座座建筑精工巧建,错落有致,从山脚处一直延展至山腰,于繁茂的花木中似乎层层叠叠,若隐若现。
中轴线两侧是一组组跨院。南侧的建筑是四宜堂、憩云轩等庭院,这里曾是清代帝王的行宫,举目间,匾额多是御笔亲题;北侧则是方丈院、香积厨等院落,应该是僧众起居的场所了。
泉声秋雨细,山色古屏高。在最高处的寺内后山,大觉寺竟还建有一处精巧别致、曲径幽深、古木参天、碧潭汇泉的园林。园中一座白塔高高耸立,白塔两旁一松一柏,古木环抱,而这座覆钵式白塔据说就是清代著名高僧迦陵和尚的舍利塔了。
(贰)坐姿韦驮气自华
寺庙的天王殿内,正面供奉的都是端坐于须弥座上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而供奉于天王殿背后、面对大雄宝殿的那尊护法神就是韦驮菩萨了。
韦驮菩萨的造像,总是一个目光如炬、英气逼人的青年武将,金盔金甲,手持金刚降魔杵,身躯挺拔,器宇轩昂,巡护三洲,威风凛凛。
我所见过的韦驮菩萨多是站姿,但大觉寺的韦驮造像又和别处不一样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感觉很特别。特别在,这尊韦驮菩萨不是常见的站姿,而是坐姿。端坐椅上,上身挺拔,双手合十,虽然岁月久矣,依然看得出韦驮菩萨两臂间原来是有横持的金刚降魔杵的。
说到这,这把金刚降魔杵怎么拿?这其中的说道可就多了。
一般来说,大体上有这么三种造型。
韦驮菩萨若双手合十,降魔杵横担在两臂,这个动作表示接待游方僧人挂单,可以在寺院吃住;而韦驮菩萨左手握杵拄在地上,右手叉在腰间,左脚略向左前方跨立,表示本寺院不接待远游的行脚僧借宿,那你只好另投山门了。韦驮菩萨还有一种造型,是左手握杵,杵尖向上,担于左肩,右掌立于胸前,这表明此地是大寺院,十方丛林,是允许游方僧人挂单或常住的。
而今天的大觉寺,韦驮菩萨早已换了新人,也改成了站姿。而寺庙中原有的那尊明代遗存的坐像就收藏起来了。
(叁)动静等观等静动
大觉寺,这座皇家敕建的庙宇,原是藏有很多匾额楹联的,其中不少是御笔亲题。
但随着朝代更迭,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能保存下来的则少之又少了。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前后为大觉寺题写了匾额12块,但现在能见到的也就剩下“象教宏宣”、“法镜常圆”、“真如正觉”、“妙莲世界”、“妙悟三乘”这5块匾额了。
但我觉得这些匾额中最有意思的,当属乾隆皇帝题写的“动静等观”了。
这块悬挂在无量寿佛殿外檐的御制匾额,阐述的是佛家思想。用超级解说员王同学的“翻译”,说明的是事物的动和静两个状态应是相等的,即动即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谓观察事物,要对动和静作出等量齐观,才是全面客观的。
而我的解读是,“动静等观”,是否也可以换个角度,变个方向,读作“观等静动”。即在观察、处理事物时,不要急着上手,急于求成,可以稍等一等,再看一看,及至看出门道,找到规律,寻得内因,再做解决方案,妥为处理,则针对性强,有的放矢。
当然,这是我的歪解胡批了。
来大觉寺,如果不研法理,不溯史实,只看花草树木,也是一个好去处。
方丈院内有一株娑罗树,很奇特。娑罗树,也称七叶树,我在潭柘寺也见过的。叶子如掌状,白花似塔形,一俟满树花开,蔚为壮观。而大觉寺的娑罗树尤为神奇,花开旺季之时,一树花簇朝天而立,且都微微向主殿方向略有倾斜,宛如一个个白衣素袍的小沙弥,正向大殿中的佛祖合十礼拜。
你看,大觉寺的花草树木都是这么充满灵性,那是因为大觉寺的花木多为长寿老树。随便走一走,看一看,就能找到、看到一些高寿百岁的古木老树。
“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
大觉寺内生长着古银杏树、古楸子树、古松、古柏、古玉兰、古藤萝、太平花等等,还有一片片的金镶玉竹。举目四望,不胜枚数。
啊,这么多的古木繁花,这么美的梵音胜境。置身其中,听钟声悠远,看枝头雀跃,赏碧潭荷韵,观古木新花,在飞瀑流泉掬一捧清水,在梵刹精舍掬一捧清风,濯尘洗心,又怎能不明心见性呢。
“我憩云亦憩,此意谁能知?”
难怪季先生会这样描写自己在大觉寺的心境,“在这里,我看到了我的苍松、翠柏、丁香、藤萝、梨花、紫荆,特别是我的玉兰和太平花,它们都好像是对我合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