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最近在读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作者对于如何提升沟通品质的思考和实践,深深激励了我。虽然目前还没有读完,但我已忍不住将书中的精彩之处分享出来。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几处引发了我的共鸣和思考,使我越发认同非暴力沟通的效果。
01 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
身体的暴力,也可理解为看得见的暴力,诸如打人、杀人、战争等暴力均可归为这一类。我们经常将身体的暴力理解为暴力的全部,认为暴力与自己无关。
隐蔽的暴力,这种暴力形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对孩子的大呼小叫、夫妻间的冷战、对别人的诽谤、对厌恶之人的咒骂和侮辱……它们的危害性没有身体暴力那么明显,但往往更有害。
由于缺乏了解,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我们认为,只有身体的暴力才算是暴力,而这类事与我们无关,因此我们自身不存在暴力行为。
但很多时候,隐蔽的暴力更寻常,也更容易被忽视。
比如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很多在自己看来很正常的谈话,在别人那里变成了指责,从而引发争吵和冲突,这着实令人沮丧。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认识什么是真正的非暴力,才能彻底杜绝暴力。
02 发现内心的柔情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外在的批评、指责或者抱怨总是难以避免,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不完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
遇到别人的指责,不管自己是对是错,我们总是首先习惯性地生发抵触心理,总想找出别人话中的纰漏。这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般人身上都存在的缺点。
如果想要尽快解决问题、避免冲突,就要关注别人此刻的感受及需求。想想别人为什么会指责自己,是否某些地方做得确实不好,才引发别人的抱怨。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换位思考能力。
能够不第一时间反驳,而是通过对话、倾听的方式引导对方表明内心的真实需求,这是沟通时很关键的一步。当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内在需求被真实地倾听和了解,此时他更愿意心平气和地沟通。
此时我们因为了解了别人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也更愿意去帮助别人,这也是完善自我的一个良好过程。当暴力退去,内心的那份爱和柔情就显现出来了。
03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要点: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害怕、喜悦、开心……
然后,说出哪些需求导致那样的感受。
最后是具体的请求,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别人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这次考试怎么又错了这么多道题?平时白给你辅导了。”
“家里这么乱,你就不能收拾下?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这篇报告写得很差劲,真不知道你是怎么写得。”
正如以上的对话,现实生活中,遇到让自己失望的人和事,人们往往会条件反射式地反应,直接表达内心的愤怒和不满。而作为被指责的对方,即使确实是自己的过错,也很难接受这种“暴力式”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没有什么新奇的观点,它旨在指导人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在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之后,有意识地使用语言,避免暴力语言。
如果首先让别人知道自己内在的感受,让别人在接受指责之前先了解自己,然后再去表达自我的需求,这时候别人往往会更愿意配合,从而做出改变。
举例来说,一位母亲看到年轻的儿子随手乱扔脏袜子,如果按照一般的沟通方式,她可能会说:“小影,你又乱扔脏袜子,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脏袜子要放到洗衣机里,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如果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她或许会这样说:“小影,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喜欢整洁的环境。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放进洗衣机?”
后一种沟通方式的优势在于,孩子在作出改变之前,能够首先了解母亲内心的感受和需求,以及母亲内心需求的原因,这样可以让他更容易意识到自我的问题,乐意及时改正缺点。
小结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认识什么是真正的非暴力,才能彻底杜绝暴力。
听到批评时,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
掌握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并帮助他人也这么做,双方便可持续互动,直至情意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