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微信公众号: 赖赖养成记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寒门真的难出贵子”?
老实说,这个问题已经没什么争议了。
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大,家境好的孩子,得到的资源更多,考上好大学的概率也更高。
更主要,大学毕业后得到的资源和支持也更多,更容易成功,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我身边也几乎都是这样的例子。
有人在网上贴了一段话:
“进清华以后第一节社会学概论课上,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填了一张问卷。
上面有两个问题是:
“你父母亲的职业?”
“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问卷收上去以后,老师对我们说:
“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
我赞同老师的话,因为这代表了大多数事实。
但说实话,这种论调听多了后,人会有一种对现实的无力感。
比寒门更可怕的,是失去向上奋斗的勇气。向上走很难,但向下滑很容易。
对每个个体来说,出生无法选择,个人唯一能把握的东西:努力,被弱化到不起眼的地步。
这两天人民日报报道了一个新闻:河北农村女孩王心仪以700多分的总成绩考上北大。
其实农村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的每年都有。这个孩子被大家关注,是因为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感谢贫穷”。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真看过这篇文章,认真看过关于这孩子的采访。
新闻出来的时候,网友们都很友好,祝福王心仪的很多,看了很暖心,尤其是最近全都是糟心的负面新闻,能听到点儿窝心的新闻已经很不容易了。
王心仪的文章,好多地方给我印象很深,她感谢贫穷,感谢磨砺,但我觉得她最该感谢的,是她的父母,尤其是她妈妈。
王心仪有个很棒的妈妈。
现在都爱说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高度,父母需要多努力。
说的好像以前的父母从来没努力过一样,好像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改变什么一样。
但人大多数人死撑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很多人只是努力保持活着,就已经花光所有力气了。”
王心仪外公外婆常年有病,妈妈身体也不好,爸爸收入微薄勉强糊口,家里孩子又多,这样的家庭环境,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无法体会。
其实即使是现在的农村,女孩子也不是个个都有学上。很多家庭都早早就让女孩辍学去打工。
在网上我看到一个很正能量的评论:“王心仪妈妈很有智慧,在那样的条件下,还努力供王心仪一个女孩读书。”
王心仪比较幸运,遇到了一个好妈妈。
投胎真的是个技术活儿。
前段时间队友前老板生了老二,是个女儿,队友老板发朋友圈时很兴奋:“真是个投胎小能手”。
这话一点不假,投胎在上海的富裕家庭,人生一打开就是easy模式。
而对于农村的女孩子来说,读不读书,嫁不嫁人,打不打工,全靠运气。
很明显,王心仪运气很好。
王心仪提到两个小细节:
“同学笑我穿的衣服破,我哭着跟妈妈说,妈妈只说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我来自一个对教育和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母亲说过,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
她让我比别人更早一年上学,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攀比心理,而是她盼望着我更早摆脱蒙昧和无知。”
虽然没有大城市高知家庭的环境,但是她有一个好家庭,一对好父母。
孩子怎么样,看父母就知道了,同样,父母怎么样,看孩子就知道了。
相信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很多,但是能培养一个北大学子的父母,一定不会很简单。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出路》,讲三个不同家庭环境的孩子:
十几岁就辍学嫁人的深山女孩马百娟;
复读三年终于考上大学走出农村留在城市改变命运的农村男孩徐佳;
出生在北京中产家庭,不爱读书辍学闲逛,有无数选择但始终没有人生目标的北京女孩袁晗寒。
前两个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不愿意再听了。但是袁晗寒的故事,确实还挺让我大跌眼镜的。
袁晗寒的爸爸从事房地产行业,妈妈在电视台,北京的家是前面有竹子,后面有游泳池的别墅。从小学画画,学钢琴,学跳舞,精英阶层孩子的普遍路径。
只不过,袁晗寒没有顺理成章的考上清华北大或者中央美院,而是因为留级次数太多而不得不提前退学。
关于这部纪录片,网上无一例外一边倒的在说:“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出路”。
我看不尽然。
没有谁不努力。
马百娟的家人都很努力,但是所有的力气都用来努力活着。
徐佳的父母很努力,他父亲拼上性命,临死前交代:“爬也要让孩子读书”。
而袁晗寒的父母我相信非常努力,否则不会在北京有现在的社会地位和资源给袁晗寒提供无数的选择。
努力是值得鼓励,但眼界更可贵。
不是你努力给孩子提供一切,孩子就一定会变得有出息。
我不能说袁晗寒的教育或者人生就一定失败,袁晗寒未必能代表她那个阶层的普遍现象。
但至少能说明某一方面。就像袁晗寒妈妈后来说的,如果她们家在二线城市,她死也要让孩子死在学校。
除了眼界,作为普通家庭来说,我觉得“寒门难出贵子”这类言论,听听就好。
现在只要谈教育,就必提寒门难出贵子,只要谈高考状元,必定离不开:“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类似的论调。
(澳门赌王何鸿燊的儿子何猷君,参加2018最强大脑大火)
但大学里不全都是这种人啊。
否则穷人的孩子哪里来的希望?否则王心仪的父母在王心仪八岁的时候就放弃了挣扎。
王心仪没变成另外一个马百娟,还是因为这社会毕竟还没变成铁桶一块,阶层固化到穷人普通人完全没任何机会,王心仪的父母还是相信教育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我们不需要成为天才,我们只是需要摆脱原来的命运,就像徐佳,就像王心仪。
我有个朋友,80后,是当年他们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他复旦毕业后去北大读了硕士,硕士毕业那年汶川大地震。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问他:“你赚的钱不算少,怎么不买房呢?”
他估计被我问烦了,每次都说:“发的工资都寄回家修房子了,汶川地震后家里房子都塌了。”
因为多年的朋友,我知道他的状况,他并没有像很多农村出来的励志故事,从此飞黄腾达,他还一直在路上,前几年创业才有了些起色。
我一直在想他的故事,农村出来的孩子不是个个都进了工厂,也不是个个都飞黄腾达,还有很多还在打拼的路上。
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算励志,但是在我看来,他已经离开了原来的生存环境,留在了大上海,有了自己的事业,这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同样,我知道王心仪面前的路还很长。现在的大学环境已经不像三十年前,农村孩子越来越少,王心仪进了大学后,面对的挑战更多更大,但是我想,心里强大的她今后的路肯定会越来越宽。
如果说王心仪的故事给我什么启示的话,就像王心仪自己说的“我们是可以做梦的,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引领”。
赖赖养成记
复旦毕业的理科妈妈
擅长讲段子和做手工
带着萌娃边玩边学